福音書 以靈性主義為依託

Allan Kardec

返回菜單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學概述


、人是靈魂的化身。在化身之前,靈魂以原始狀態的 形式與真、善、美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化身之時,靈魂與思想 分離,並保留過去的記憶,它所經歷的折磨在程度上取決於 想要返回的欲望。

當時還無人能清晰地闡明智慧本源和物質本源之間 的區別和獨立性。此外,這裡提出了靈魂具有先在性, 靈魂對於它所期待的另一個世界保留著一種模糊的直 覺,在脫離肉體之後,靈魂仍能存活,它會離開靈性世 界去轉世輪迴,死後又重新進入靈性世界;簡而言之, 這可以說是墮落天使教義的萌芽。

、靈魂會四處遊蕩,在借用肉體考慮事物時,靈魂會 變得迷茫。它會感到頭暈,好像喝醉了一樣,因為它所關聯的 事物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每當靈魂自省時,便會 看到其純潔、永恆和不朽的本質,恢復其本性,並盡可能地保 留這一關聯。靈魂與永恆不變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會令其迷途知 返、懸崖勒馬,而靈魂的這一狀態就是所謂的智慧

因此,人類以世俗的方式和唯物主義的觀點自下而 上地思考事物時,難免會自欺欺人。為了對事物進行正 確的評估,有必要從靈性的角度,自上而下地看待事 物。為此,真正的智者必須通過某種方式將靈魂與肉體 分離,這樣才能用靈魂的眼睛去觀察事物。這正是靈性 主義主張的觀點。(參見第二章第五節)

、在我們擁有凡身肉體時,只要靈魂還沉迷於這種墮 落的狀態,我們就永遠無法擁有我們想要的:真理。事實上, 凡身肉體會帶給我們無限障礙,因為它需要我們時刻關照。而 且,它會讓我們充滿執念、欲望、恐懼、無數的幻想和無數的 傻念頭,因此,沉迷於肉體,哪怕是一瞬間,也是不明智的。 然而,鑒於我們無法在靈魂與肉體結合時完全瞭解任何事物, 那麼只會有兩種結果:要麼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相,要麼我們 只有在死後才會知道真相。只有從肉體的瘋狂中解脫出來,我 們才能——希望如此——與同樣獲得自由的個體進行交流,才 能自己看清事物的本質。正因如此,真正的哲學家常抱著赴死 之心,而無懼於死亡。(參見《天堂與地獄》第一冊第二章和 第二冊第一章)

這裡闡述了靈魂的官能會被肉體的官能掩蓋,以及 靈魂在死後會擁有更強大的能力。但這僅適用於蒙上天 關照的已淨化的靈魂;不純潔的靈魂並非如此。

、在此狀態下,不純潔的靈魂會變得頹喪,並因為對 無形和非物質世界的恐懼而再次墮入有形世界。然後,靈魂 ——據說——會在陵墓和墳墓周圍遊蕩,這些地方有時會出現 可怕的幽靈,其肯定是靈魂的樣子,它們離開了肉體,又未完 全淨化,因而保留了某種物質形態,所以才能被肉眼看到。這 些靈魂稱不上善良,但很可憐,它們被迫在這些地方徘徊,承 受著前世的懲罰;它們還會繼續遊蕩,直至內在欲望變成物質 形式,並將它們引入另一個肉體。然後,它們又會自然而然地 回復到其前世所偏愛的生活習慣。

這裡不僅清楚地闡述了輪迴轉世的原則,還描述了 靈魂在物質控制之下的狀態,其與靈性主義所論證的招 魂過程是一樣的。此外,這裡還說明了靈魂輪迴轉世並 化身為物質肉體是靈魂不純潔的結果,淨化的靈魂是自 由的。靈性主義的觀點並無二致;只是在此基礎之上有 一定的補充,即靈魂在游離狀態下會做出正確決定,它 們會保留之前獲得的知識,並且與前世相比,擁有更少 缺點、更多美德以及更直觀的重生觀念。因此,每一世 都代表著智力和道德的進步。(參見《天堂與地獄》第 二冊示例)

、在我們死後,我們命中所指定的守護神(daimon) 會引領我們前往冥府,所有亡靈都必須聚集在此,接受審判。 在冥府停留長的時間後,靈魂會重新轉世,反覆輪迴。

這裡提出了守護天使或守護靈性,以及在經歷或長 或短的游離狀態後反覆輪迴轉世的觀念。

、守護神充斥著分天辟地的空間;它們是將天地與自 身結合在一起的連結。由於神從來不與世人直接溝通,因此會 通過神指派的守護神與世人交流——無論是醒著還是在睡夢 中。

“守護神”(daimon)一詞起源於 demon,其在古 代並無現在所指的邪惡之義。它並不專指邪惡的生物, 而是泛指所有靈性,其中包括被稱為神的高度進化的靈 性,以及進化程度較低的靈性,即直接與人類交流的魔 鬼。靈性主義還認為靈性生活在太空中;上帝只會以委 派傳遞神聖意志的純潔靈性作為仲介與人類溝通;無論 是清醒狀態和睡眠狀態,靈性都可以與人類交流。用“靈性”一詞代替“守護神”,就是靈性主義學說;用 “天使”一詞代替“守護神”,便是基督教教義。

、哲學家們長時間的出神入定(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所理解的那樣)是更注重對靈魂的關注甚於對生命的關注。從 永恆的角度來看,生命只是一個瞬間。如果靈魂是不朽的,那 麼以永生的眼光來生活豈不明智?

在這一點上,基督教和靈性主義所宣揚的一樣。

、如果靈魂是非物質的,那麼在這一世結束之後,它 就必須進入一個同樣無形的非物質世界,就像肉體在分解後重 新變為物質一樣。最重要的是,要區分清楚真正達到非物質狀 態的純潔靈魂——它們與上帝一樣,用知識和思想滋養自己 ——以及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物質雜質污染的靈魂——這 些雜質會阻礙靈魂一心向神,使其羈留於塵世之旅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完美理解了 靈魂去物質化的不同程度。他們堅持認為有各種各樣的 情況會導致靈魂淨化程度的高或低。他們所言是基於直 覺,而靈性主義則通過發生在我們眼前的無數例子對此 進行了證明。(參見《天堂與地獄》第二冊)

、如果死亡是一個人的徹底毀滅,那麼對於邪惡之人 而言,這將是一個莫大的好處,因為他們死後可以立刻從肉 體、靈魂和罪惡中解脫出來。只有那些用適當的裝飾,而非不 恰當的裝飾來美化自己靈魂之人,才能平靜地等待著自己去往 另一個世界的時刻。

換言之,這是指宣稱死後空無一物的唯物主義實際 上是免除了所有最終的道德責任,因而是對罪惡的一種 激勵;這樣一來,邪惡之人反而能從虛無中獲得一切; 只有那些摒棄陋習,用美德充實自己之人,才能平靜地 等待來世的覺醒。通過每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例子,靈性 主義向我們揭示了對於邪惡的靈魂來說,從一世到另一 世的通道以及進入來世的入口有多麼痛苦。(參見《天 堂與地獄》第二冊第一章)

十、肉體所受的照顧或所經歷的事故會在其上留下顯著 的痕跡;靈魂也是如此。當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時,它身上會 帶有明顯的性格、情感以及此生一舉一動所留下的痕跡。因 此,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不幸就是帶著一個充滿罪惡的靈 魂去往另一個世界。你看,卡立克利斯,無論是你、波盧克斯 還是戈吉斯都無法證明,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另一邊時,我們一 定會過著另一種有益的生活。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唯 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寧可遭受不公也不施加迫害;在 面對其他事情時,我們不應當僅僅讓自己表現得道德高尚,而 是應當身體力行地踐行美德。(蘇格拉底在獄中與門徒的對 話)。

這裡又提到了關鍵的一點,即未淨化的靈魂會保留 其在世間擁有的思想、傾向、性格和激情,這一觀點如 今已得到了經驗的證實。箴言有云:寧可遭受不公也不施加迫害,這難道不是徹底的基督徒嗎?這與耶穌通 過這個例子表達的思想是一樣的:“如果有人打你的右 臉,將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參見第七章第七節和 第八節)

十一、二者居其一:要麼死亡是絕對的毀滅,要麼死亡 是靈魂到達另一個地方的通道。如果一切都會消亡,那麼死亡 就像我們為數不多的既沒有做夢也沒有自我意識的夜晚一樣。 然而,如果死亡僅僅是易地而居,是與亡者重聚的通道,那麼 與生前的故人再次重逢將是何等幸福之事!我最大的樂趣就是 近距離觀察居住在那裡之人,分辨真正的智者和自以為是的蠢 貨,就像我在這裡所做的一樣。不過,是時候讓我們分開了: 我去死,你們去活。(蘇格拉底對法官所說之話)

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那些曾經生活在世間之人死 後會再次相遇,並認出彼此。靈性主義指出,這種關係 存在著延續性,如此一來,死亡既非生命的中斷,也非 生命的停止,它並非對這種延續性的削減,而是一種轉 變。

假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能得知五百年後基督的教 義,以及靈性現在向我們傳授的教義,那麼他們就不會 借他辭以言其事了。如果你記得偉大的真理是永恆的, 先進的靈魂在來到塵世之前就已知曉這些真理,那麼這 也就不足為奇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他們那個時代 其他偉大的哲學家都有可能是幫助基督完成神聖使命之 人,他們之所以被選中,正是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他宣揚的崇高教義;簡言之,如果生在今天,他們 就可能是肩負著向人類傳授這些真理的靈性所化身的偉 人之一。

十二、一個人不應以不公正報復不公正,也不應因受到 他人加害而加害他人。然而,很少有人會接受這一原則,在 這一點上存有分歧之人只會相互鄙視。

這難道不是教導我們不要以惡報惡,且要寬恕我們 敵人的仁慈法則嗎?

十三、觀其果而知其樹。只有通過所產生的結果,才能 對一個行為進行判定:惡果對應惡行;善果對應善行。

箴言有云:“觀其果而知其樹”,這在《福音書》 中反覆出現過多次。

十四、財富是一大危險。所有愛財之人既不愛自己,也 不愛其本性,反而平生只愛身外之物。(參見第十六章)

十五、真正能感動神的既非最美妙的祈禱,也非最華麗 的犧牲,而是一個努力去效仿上帝的道德高尚的靈魂。假如眾 神看重的只是我們的祭品,而非我們的靈魂,那將是一件嚴重 的事情。這樣一來,即使是罪大惡極之人也有可能占盡便宜。 然而,除非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向諸神和所負之人贖罪,否 則這世間將無任何真正的公正和智慧可言。(參見第十章第七 節和第八節)

十六、對於那些愛肉體勝過愛靈魂的平庸情人,我深為 鄙夷。在自然界中,錘煉我們智慧的仁愛無處不在;即使在天 體的運行中,也有仁愛的存在。仁愛以其千變萬化之姿點綴自 然;它著錦衣、披華服,以滿園鮮花、馥鬱芳香裝飾天地。仁 愛給人類以和平,給海以寧靜,疾風遇之而靜,苦痛遇之而 眠。

仁愛,通過手足之誼將人類團結起來——這正是柏 拉圖將博愛作為自然法則的理論。蘇格拉底曾斷言: “愛既不是神,也不是凡人,而是偉大的靈魂”,或者 說是某種掌管著普世之愛的聖靈。而這一思想,在周遭 俗世之人眼中正是他不可饒恕的罪惡。

十七、美德不可教;它是上帝賜給那些擁有它之人的禮 物。

這大概是基督教關於恩典的教義;然而,如果美德 是上帝賜予的禮物,那麼它就是一種恩惠,我們可能會 問為何它未賜予每個人;另一方面,如果它是一份禮 物,那麼擁有它的人就沒有任何功德。對此,靈性主義 闡述得更為明確。它指出,那些擁有美德之人是通過自 己的努力,通過逐漸去掉自身的不完美而獲得美德的。 恩典是上帝賜予世間擁有善意之人,使其可以去惡從善的力量。

十八、認為自己的缺點比別人少得多,這是我們每個人 的天性。

《福音書》上說:“你看見你鄰居眼中的微塵,卻 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參見第十章第九節和第十 節)

十九、如果說醫生無法醫治大多數疾病,那是因為他們 只治療肉體而不治療靈魂,因為整體的狀態不好,任何一 部分都不可能痊癒。

關於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靈性主義提供了一把 解答的鑰匙,它證明了兩者之間存在著持續的相互作 用。它也因此開闢了一條通向科學的新途徑,通過揭示 某些疾病的真正原因,提供了對抗這些疾病的手段。一 旦科學開始考慮肉體中的靈性因素,就會不那麼容易失 敗了。

二十、所有的人類,從呱呱落地開始,所做的壞事遠比 好事多。

蘇格拉底的這句話觸及了地球為邪惡所支配的嚴重 問題。如果不瞭解世界的多重性以及地球的命運,不瞭 解只有一小部分人類居住在地球,那麼這個問題就無法 得到解答。對此,只有靈性主義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這一點將在第二章、第三和第五章進行闡述。

二十一、不以不知為知,是一種智慧。

這句話針對的是那些明明一無所知,卻喜歡評頭論 足之人。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這一觀點進行了補充,他 說:“如果可能,讓我們先試著用文字儘量忠實地反映 事物的原貌;如果不行,也不必對此太過再意;我們不 妨只追求真理。讓我們努力自我修行,而非互相攻 。” 對於那些詆毀他們之人,無論出於善意還是惡 意,靈性主義者就該這麼做。如果柏拉圖今天還活著, 他會發現時代雖有不同,世事卻無兩樣,他以前所說的 話,至今也仍適用。蘇格拉底也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 會嘲笑他對靈性的信仰,認為他和他的弟子柏拉圖精神 錯亂。

對於這一理論的印證展現在,蘇格拉底最初被嘲 笑,後來又被指控褻瀆神明,最後被判飲毒堇汁而死。 所有這一切都讓人確信,如果一個偉大的真理與個人利 益和偏見發生了衝突,倘若不經鬥爭,或無人殉道,新 的真理就無法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