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书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第七章: 转生

1. 转生前 2. 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堕胎 3. 人类的道德和智力素质 4. 肉体的影响 5. 痴傻·疯癫 6. 童年 7. 俗世的喜憎爱恶 8. 忘记前世


1. 转生前

330. 灵性知道自己转世的时间吗?
“他们会有所感觉,就像盲人靠近火炉时会有所感觉一样。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转世投胎,就像世人知道自己有天必定死亡一样,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罢了。” (参见第 166 问)

■ 所以,轮回转世是灵性生命的必然,正如死亡是肉体生命的必然,对吗?
“确实如此。”

331. 每个灵性面临即将到来的转世都会感到担心吗?
“对此,有的灵性从未有半点思考,有的甚至根本不理解。具体取决于他们的进化程度。来生的不确定性对于某些灵性而言是一种惩罚。”

332. 灵性能加快或延缓自己转世的时间吗?
“他们有可能通过强烈的愿望加快这一时间,当然,倘若他们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考验时畏惧退缩,也有可能延后——毕竟灵性中也不乏懦弱和平庸之辈。然而,拖延转世并不会让他们受到惩罚,而是会让他们遭受苦难,就像有病之人拒绝服用能让其恢复健康的药物一样。”

333. 假如一个脱离肉身的灵性甘作平庸之辈,亦无自我提升的抱负之心,那么他是否可以无限延长这种状态?
“并不能无限延长。自我修行与提升是必须的,灵性迟早会意识到这一点。每个灵性都必须进步——这是他们的命运。”

334. 灵魂与某一特定肉体的结合是命中注定的,还是在最后一刻做出的选择?
“始终是由灵性事先指定的。在选择自己希望接受的考验时,灵性会提出投胎转世的请求;上帝能看见和知晓一切事,故能预见和预知某个特定的灵魂将与某个特定的肉体结合。”

335. 灵性是否有权选择自己即将投生的肉体,还是说他只能选择哪种生活作为自己的考验?
“灵性也可以选择自己的肉体,因为肉体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如果他能克服自己遇到的障碍,便有助于自我的提升。这种选择不总是取决于灵性,但他至少可以提出请求。”

■ 在最后一刻,灵性是否可以拒绝投生于自己所选的肉体?
“如果他拒绝投生,他因此所遭受的苦难将远远越过一开始未接受新考验的灵性。”

336. 有没有可能没有任何灵性愿意化身为某个未出生的婴儿?
“上帝自有安排。每一个活着出生的婴儿,其身体内注定拥有一个灵魂;万事万物无一不在上帝的安排下创造出来。”

337. 灵性与某一特定的肉体结合会不会是上帝的意志?
“与灵性的其他考验一样,这种结合可能是上帝加诸于灵性的,尤其在灵性尚不能对此事做出有意识的选择时。此外,作为一种赎罪,灵性也有可能被迫与某个婴儿的肉体结合,因为这个婴儿的出生及其在世间的身份可能成为惩罚灵性的一种手段。”

338. 如果碰巧有多个灵性都请求投生于同一个肉体的话,该如何在他们中间作出决定呢?
“的确可能有许多灵性都很想投生于同一个肉体,在此情况下,则由上帝决定哪个灵性最适合完成这个孩子命中注定的使命。但正如我已讲过的,这个灵性是在他与肉体结合之前的一瞬间被指定的。”

339. 在道成肉身时,是否也伴随着类似于灵性与肉体分离时的困惑状态?
“这种困惑更大,尤其是时间更长。死亡时,灵性是脱离束缚之躯;出生时,灵性须重入束缚之躯。”

340. 对于灵性而言,道成肉身是一个庄严的时刻吗?他是否会像完成一件严肃而重要的事情一样去完成这一过程?
“他就像一个踏上危险航程的旅行者,不知道在自己要奋力对抗的惊涛骇浪中是否隐藏着死亡。”

启航之时,旅行者就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危险,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搁浅。

灵性也会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他知道自己即将承受怎样的考验,但并不知道是否会失败。正如肉体的死亡对于灵性而言是一种重生,转世投生对其而言也是一种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放逐和囚禁。他离开灵性世界,前往物质世界,与投生为人之后,离开物质世界,前往灵性世界是一样的。灵性知道自己会转世投生,正如人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然而,与世人一样,只有待时限临近的最后一刻,灵性才会真正有所意识。在最后一刹那到来之时,灵性会陷入困惑状态,类似于临死之人的苦苦挣扎。这种痛苦会一直持续到转世投生最终顺利完成。所以说,转世投生一开始对于灵性而言宛若一种死亡。

341. 灵性不确定自己在世间是否能成功经受住考验,是导致他在道成肉身之前感到焦虑不安的原因吗?
“这的确是导致其焦虑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来世的考验究竟是延缓还是加快其自身的进化,完全取决于灵性能否经受住考验。”

342. 在转世投生的那一刻,灵性是否会有朋友前来陪伴他,帮助他离开灵性世界,就像回归时有朋友来迎接他一样?
“这取决于灵性所居之领域。如果他居于一个重情重义之地,那么爱他的灵性会陪伴他到最后一刻,给予他鼓励,并在他有生之年密切关注着他。”

343. 那些时常出现在我们梦中,并对我们表达关爱之情的人——尽管我们并不认得他们的模样——是否就是在一生中关注着我们的灵性朋友?
“很多时候是的。他们会来看望你,犹如人们会去探望监狱里的囚犯一样。”


2. 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堕胎

344. 灵魂是在什么时候真正与肉体结合的?
“这种结合始于怀胎受孕之时,但完成于婴儿出生之际。从怀胎受孕的那一刻起,被指定投生于某一肉体的灵性便会通过一种流体纽带与肉体相连,而这一纽带在孩子出生的一瞬间会变得越来越紧。新生儿的哭声标志着灵性已完成转世投生,成为上帝的仆从。”

345. 从怀胎受孕之时起是否就确定了灵性与肉体的结合?换言之,在这最初阶段,灵性是否会拒绝投生于为他指定的肉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结合是决定性的,没有任何其他灵性可以取代那个已被指定化身于特定肉体的灵性。然而,由于束缚灵性的纽带极其脆弱易断,一旦灵性在面对其选择的考验时畏惧退缩,他的这种意志事实上很有可能导致纽带的断裂。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将无法存活。”

346. 如果灵性选择的肉体在出生前就已死亡,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他会重新选择另一个肉体。”

■ 这种过早夭折有何意义?
“物质的缺陷往往是造成此类死亡的原因。”

347. 灵性从道成肉身到出生数日后死亡,这种经历有何意义?
“这样的存在尚未对其今世形成足够成熟的意识;故其死亡几乎毫无意义。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对父母的考验。”

348. 灵性是否能预先知道自己所选的肉体将无存活机会?
“他有时知道,但如果这是灵性选择这一肉体的原因,那么他这样做是为了逃避即将面临的考验。”

349.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灵性在某次道成肉身时未能成功,那么他是否会立即拥有再次转世投生的机会?
“不一定能立即拥有。灵性需要时间来做出另一个选择,除非之前已经决定立即转世投生。”

350. 一旦与婴儿的肉体明确结合,灵性便不能再生退意,那他是不是有时也会后悔自己所做的选择?
“假如你是问,灵性在道成肉身后是否会抱怨他今世的生活,或者想要拥有另一世的生活,那么答案为是。假如是问,他是否会后悔自己所做的选择,那么答案为否,因为他甚至根本不记得自己当初曾做过选择。灵性一旦道成肉身,就不会后悔他根据没有意识到的选择,但他有可能觉得负担过重;假如他认为负担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则有可能会诉诸自杀。”

351. 从怀胎受孕到出生分娩的这段时间,灵性是否具有所有的能力?
“或多或少有一些,这取决于怀孕的过程,因为在这段时间,灵性尚未完全道成肉身,他只不过是依附于肉体之上。从怀胎受孕的那一刻起,灵性便会陷入一种困惑状态,这种状态旨在提醒灵性,转世的时候到了。这种困惑会逐渐加剧,直到婴儿最终分娩出生。在此期间,他的状态类似于道成肉身的灵性休眠昏睡的样子。在临近出生之时,灵性的思想以及他对前世的所有记忆将被全部抹去,所以转世投生后,灵性不会再对前世有任何意识。但当他重新进入灵性状态时,便会一点点恢复这些记忆。”

352. 在出生的那一刻,灵性就会立即恢复他们的全部能力吗?
“不能,这些能力是随着器官的发育而逐渐形成的。灵性发现自己 正面临着全新的生活,所以必须学会使用自己的肉体工具。他们的思想会一点一点恢复,好比那些从睡梦中醒来的人,发现自己的处境今非昔比。”

353. 既然在婴儿出生之前,灵性与其肉体的结合是不完整和不完全确定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胎儿是拥有灵魂的呢?
“可以说,必须化身为胎儿的灵性存在于胎儿之外。严格意义上讲,胎儿没有灵魂,因为当前的化身仍处于尚待完成的过程中。尽管如此,胎儿与其注定拥有的灵魂是联结在一起的。”

354. 如何解释子宫内的生命?
“犹如生长中的植物。胎儿的生命与动物类似。待出生之时,人便完成了为自身的动物性和植物性生命注入灵性生命的过程。”

355. 正如医学所指出的,有些婴儿甚至在母亲的子宫内也没有生存的可能。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基于何种目的呢?
“这是一种常见现象,上帝允许以这种方式作为对父母或指定化身为这个婴儿的灵性的一种考验。”

356. 有没有胎死腹中的婴儿并不是最初就是供某个灵性转世投生的?
“是的,有些人的肉体从来就没有任何灵性注定与之相配——他们的一生不会完整。生养这样的孩子仅仅是对父母的考验。”

■ 这样的孩子也能出生吗?
“有时候能,但最终不能存活。”

■ 那么,每个存活的婴儿都必然有一个灵性化身其中吗?
“当然;若没有灵性,那会成什么?它将不能成为人类。”

357. 堕胎会对灵性造成怎样的影响?
“他这一世是无效的,必须重新开始。”

358. 是不是无论怀孕时间长短,人为堕胎都是一种犯罪?
“逾越上帝律法的行为就是一种犯罪。无论是母亲还是其他人,凡是在孩子出生前就剥夺其生命的,都是在犯罪,因为它阻止了一个灵魂去承受本应以那个未出生婴儿的肉体为载体去经历的考验。”

359. 如果母亲的生命因婴儿的出生而受到威胁,那么为了拯救母亲而牺牲婴儿是一种犯罪吗?
“牺牲尚未存在的生命,挽救已经存在的生命,这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360. 将胎儿与已存活的婴儿肉体同等对待是否合理?
“在一切事物中,你都应看到上帝的意志和其作品,而不是轻视你应当尊重的东西。为何不尊重上帝创造的所有作品,即使因造物主的意志,它们有时是不完整的?一切皆按照上帝的安排,无需任何人来评判。”


3. 人类的道德和智力素质

361. 一个人,无论好坏,其道德品质从何而来?
“它体现的是化身于此人的灵性所具有的品质。灵性越纯洁,这个人就越向善。”

■ 如此说来,好人便是善灵的化身,坏人便是恶灵的化身?
“可以这么说,但更为贴切的说法应该是不圆满的灵性;否则,人们可能会认为某些灵性永远是邪恶的——即如你们所称的‘恶魔’。”

362. 轻浮愚昧的灵性会化身为哪种性格的人呢?
“草率奸猾之辈,有时甚至是恶毒之人。”

363. 灵性是否拥有任何人类所没有的欲念?
“不会;否则,在你们身上会有所体现。”

364. 赋予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智力品质的是同一个灵性吗?
“当然是同一个灵性,这些品质取决于灵性的进化程度。一个人的身体里绝不可能有两个灵性。”

365. 一个人非常聪明,意味着他体内寄居着一个进化的灵性,可为何这样的人有时也会极其残忍呢?
“这是因为道成肉身的灵性不够纯净,也有可能因为这个人受到了其他品性更为顽劣的灵性对其施加的影响。灵性的进化是一个递升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所有方面的进步都是同步的。在某个时期,灵性提升的可能是知识水平;而在另一个时期,则可能是道德素养。”

366. 有人认为,人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和智力品质,是由于有许多个分别拥有某种特殊资质的灵性化身其中的结果。对于这一观点,应当如何看待?
“若稍加思索,你就会意识到这种说法是何其荒谬。一个灵性最终必须具备所有的资质,而他要取得进步,需要一个统一的意志。倘若一个人是多个灵性的结合体,何来这种统一的意志?这个人不可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因为一旦死去,这些灵性便如困鸟出笼,纷散而去。人们常常抱怨他们不理解某些事情,但有趣的是,当有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解释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反而又问题多多,自找麻烦。这样的观点显然又是一个将结果当作原因的例子;它本归因于人类,而异教徒却将其归因于上帝。他们信奉众神,认为万物皆神。然而,即使在这些异教徒中,理智之人也能看出这些现象无非是一个原因所导致的结果,而这个原因就是唯一的上帝。”

在这一方面,物质世界和道德世界有诸多相似之处。以前囿于物理现象的表象时,我们相信有不同类型的物质存在。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不同的现象其实只是一种基本物质的变形。不同的品质和素养是同一原因的表现,它只有一个灵魂或道成肉身的灵性,并没有多个灵魂——就像一架风琴能弹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同一种空气作用所产生的结果,而并不是说,有多少种声音,就得有多少种空气。倘若承认这个存在争议的理论,即意味着,一个人失去或获得某种天赋或倾向,是由于某个灵性离开了这个人的肉体,或者说另一个灵性进入了这个人的肉体所致;这样一来,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个性,因而也就没有责任的多重存在。此外,这一理论与许多灵性能够证明自身个性和身份的显灵事例也是相矛盾的。


4. 肉体的影响

367. 在与肉体结合后,灵性是否会将自己视同于物质?
“物质不过是灵性的皮囊,犹如衣服是身体的皮囊一样。在与肉体结合后,灵性仍然会保留其作为灵性的本质属性。”

368. 在与肉体结合后,灵性是否能完全自由地发挥其所有能力?
“灵性是否能发挥自身的能力取决于作为功能载体的器官。物质的粗陋会致使能力削弱。”

■ 那么,物质皮囊是否会阻碍灵性能力的自由显现,犹如不透明的玻璃会阻碍光的自由传播一样?
“是的,而且会非常阻碍。”
关于肉体的致密物质对灵性所产生的影响,你也可以想像成没入泥浆中的物体难以自如运动的样子。

369. 灵性能力的自由发挥是否取决于各身体器官的发育?
“器官是灵性能力得以表现的载体。这一表现取决于各器官的发育程度,如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样。”

370. 从器官的影响是否可以推断出大脑结构的发育与道德和智力能力之间的关联?
“切忌混淆因与果的关系。灵性会一直保留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所以说,并不是器官赋予了灵性这些能力,而是这些能力促进了器官的发育。”

■ 根据这一观点,一个人资质的多样性是否完全决定于灵性的水平?
“‘完全’一词有失准确。灵性的进化程度有高有低,故灵性的品质是形成这种多样性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须考虑到物质的影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妨碍了灵性发挥能力。”

灵性一旦道成肉身,便为肉体赋予了某种先天特质。假设我们承认大脑中的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灵性,就等于将这些区域的发育视同为结果,而非原因。如果所有的能力皆起源于器官本身,那人就会成为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因而也就无需对自身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如此一来,我们便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最伟大的天才——无论是科学家、诗人还是艺术家,他们的才华皆归于运气,正是这种运气赋予了他们某种特殊的大脑结构。故没有这种大脑结构,他们就不会成为天才;而牛顿、维吉尔或拉斐尔要是被赋予了别的大脑结构,也有可能是最笨的人。若是用这种假设来探讨道德品质,则显得更为荒谬。据此理论,圣·文森特·德·保罗要是天生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大脑结构,那他很可能是一个恶棍,而最大的恶棍要成为圣·文森特·德·保罗一样的人,只是缺了一个特殊的大脑结构而已。反其道而观之,假如我们承认,这种特殊的结构——如果存在的话——是通过能力的运用而导致的结果,正如我们通过运动锻炼肌肉一样,那么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了。再拿一件稀松平常但真实可信的小事来做个比较。根据特定的面部特征,我们可以辨别出一个有酒瘾的人。那究竟是这些特征让此人变成了酒鬼呢,还是酒精中毒导致了这些特征呢?由此,可大胆言之,是器官打上了能力的烙印。


5. 痴傻·疯癫

371. 认为智障人士必然拥有进化程度较低的灵魂,这种看法是否有合理依据?
“没有。他们的灵魂往往比你想象的更聪明,只不过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而已——就像哑巴无法说话一样。”

372. 上天为何要创造像智障人士一样的不幸之人呢?
“这对于居其肉身的灵性而言是一种惩罚。他们需要承受因大脑发育不全或缺陷而造成的诸多制约以及无法表达自我的困难。”

■ 那么,器官不会对能力施加任何影响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对吗?
“我们从未否认器官的影响;相反,器官对于能力的表现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尽管如此,器官本身并不是这些能力的来源——这就是区别。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无法用坏的乐器演奏出优美的音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或她不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这里有必要对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两种情况进行区分。在正常状态下,心智能力是可以克服物质障碍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物质阻力过大,以致于严重妨碍或扭曲了能力的表现,例如智障和精神错乱等情况。这些情况均属于病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灵魂并不具有充分的推理能力,故而世间法律才会豁免这些人对自身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

373. 智障人士一生既不能行善,亦不能为恶,因此不会拥有任何进步,那像这样的人,其存在有何意义呢?
“这是对他们前世滥用某种能力的一种赎罪;这种停顿不前是暂时性的。”

■ 由此说来,一个智障者的身体内很有可能居住着一个前世曾化身为某个天才人物的灵魂?
“是的,天才如果被滥用,有时会成为一个诅咒。”

道德上的优越并不一定意味着智力上的优越,而最伟大的天才也可能罪孽深重。作为后果,他们的今生往往大不如前世,而前世正是其遭受巨大痛苦的原因。这些灵性在试图表达自己时所经历的困境,堪比一个生性活跃的人被困于枷锁之中。可以说,智障者的残疾在于大脑,犹如其他人的残疾在于四肢或双目一样。

374. 在灵性状态下,智障者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
“可以,很多时候。他们明白,阻碍其发展的枷锁就是一场考验和赎罪。”

375. 灵性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是一种怎样样的情形?
“在脱离肉体时,灵性可以直接获得各种观感,并能直接对物质施加作用。而在道成肉身时,他会发现自身处境已全然改变,必须借助于各种特殊器官才能有所作为。如果某一部分或一系列器官发生改变,灵性能力的施展也会因此受阻,例如:双眼病变会导致失明;双耳病变会导致失聪等等。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是主宰智力和意志表现的器官出现了部分或完全损伤或是变异,那么也就不难理解,这种不健全或畸形的器官必然会导致功能上的错乱。对此,灵性虽有充分意识,却无力阻止。”

■ 那么,这终归只是肉体的缺陷,而非灵性的缺陷,对吗?
“是的,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即正如灵性会作用于物质一样,物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灵性;因此,灵性可通过器官呈现和获得不同的观感,而器官的改变反过来又会使灵性受到暂时性的控制。还有一种情况有可能会发生。假如精神错乱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施加的同一作用最终会对灵性产生长久影响,以致于他只有在彻底剥离所有的物质观感后,才能摆脱这一影响。”

376. 有时精神错乱会导致自杀,其原因是什么呢?
“灵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束缚,根本无法自由地显现自己。因此,他试图通过死亡来打破束缚自己的纽带。”

377. 在死后,智障者的灵性是否仍会感到自身能力的不稳定?
“这种感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到灵性完全与物质脱离;就像一个人在醒来后,仍会感觉梦境中的混乱一样。”

378. 大脑的损伤怎么可能在死后还会对灵性产生影响呢?
“这是一种记忆,是灵性所承受的苦难。因为灵性并不了解在精神错乱的那段时间所发生的一切,所以他需要过些时日才能弄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这就是为何生前患精神错乱的时间越长,死后所感到的痛苦与束缚越持久。在脱离肉体后的一段时间,灵性仍能继续感受到其与肉体结合时所留下的印象。”


6. 童年

379. 化身于儿童肉体内的灵性是否能像化身于成人肉体内的灵性一样获得提升?
“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其进化程度较高的话。只不过器官的不成熟会阻碍灵性完全展现自我。他必须假借于其托生的这个载体发挥作用。”

380. 如果说在一个幼儿体内,灵性因器官的不成熟而难以自由地施展能力与表现自我,那么他的思考方式究竟是像孩子,还是像成人呢?
“像孩子,很显然智力器官发育的不完善让灵性无法拥有成人的所有洞察力。因此,在随着年龄增长而最终拥有成熟的理智之前,他的智力都是相当有限的。转世投生时带给灵性的困惑,并不会在分娩出生之际戛然而止,它是随着器官的发育而逐渐消散的。”

有一项观察研究证实了这一回答:孩子的梦境中不会出现成人梦境中的角色。前者所梦见的对象往往是幼稚和孩子气的,这其实表明了灵性的先取性。

381. 在孩子死后,灵性是否能立即恢复之前的活力?
“只要脱离了身体皮囊的束缚,就应当可以。然而,在彻底完成灵肉分离,即灵性与肉体之间不再有任何联结之前,他并不会立即恢复以往的神智。”

382. 道成肉身的灵性是否会因童年时期器官发育的不完善而受到制约?
“不会,童年是个必经的阶段。它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上天的安排。对于灵性而言,这是一段休息期。”

383. 经历童年对于灵性而言有何意义?
“灵性道成肉身,是为了让自己达到圆满。在童年时期,他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自己所获知的观感,而这可能会帮助他提升自我;同时,这一阶段对于那些负责教养他的人而言也是一种应尽的责任。”

384. 为何孩子来到世间的第一个表情是哭?
“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并确保自己获得所需的照顾。一个婴儿在尚不能牙牙学语之时,若只一味流露出快乐的表情,肯定很少有人会去关心他的需求不是吗?所有这些安排无不体现出上天的智慧。”

385. 人一旦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尤其是过了青春期以后,性格就会发生改变,这是为何?是因为灵性变了吗?
“这是因为灵性重新恢复了自己真实的本性,显露出了他在道成肉身之前的真实样子。”

“你并不知道孩子的天真无邪后面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是谁,曾经是谁,或者将会成为谁;尽管如此,你还是会爱他们,珍惜他们,就好像他们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母亲对孩子的爱之深沉,以致于母爱被誉为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为何连陌生人在面对孩子时也会心怀温情,也会对孩子温柔以待,慈爱有加?你是否知晓个中原因?你对此感到不解;而这正是我要向你们解释的。”

“孩子是上帝送去转世的生命,所以上帝并未待以过分严厉之心,而是赐予每个孩子天真无邪的模样。即使是生性邪恶的孩子,他们的劣迹也会被遮掩起来,因为他们还意识不到自身行为的好坏。然而,这种天真无邪并没有真正反映出他们以前的进化状态。事实上,这是他们应该变成的模样;倘若不是,那一切只怪他们咎由自取。”

“不过,上帝赐予孩子这般模样不仅是为了孩子的缘故,同时亦是,且尤其是为了父母的缘故,因为父母的关爱对于弱小的孩子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假如父母面对的是一个又爱顶嘴,脾气又坏的孩子,父母对他的这种爱肯定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孩子又乖又听话,父母则会在孩子身上倾注所有感情,给予孩子最温柔的照顾。然而,等到孩子长到 15 或 20 岁,不再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帮助时,他们最真实的个性特征就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生性善良者依然会拥有良好的品性,只不过始终会显露出一些幼年未曾表露出来的细微差异。”

“由此可见,上帝的安排总是最好的;一个人但凡心思纯正,便能对一切做出合理的解释。”

“事实上,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样的可能性:假如你就是那个孩子,化身于你体内的灵性可能来自于习俗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你是否希望你的今生拥有全然不同于自己 的嗜好,拥有与自己截然相反的倾向与品味?又是否希望在经历了婴儿期筛选后的灵性融入到你的环境中——除非这种方式是上帝的意志?每个个体都会在不同的世界成长,而由这些世界产生和具有的所有思想、所有特征以及所有存在形式都会在这一阶段得到融合。在死后,你也将在新的家庭中间度过一个童年。你将离开地球,投生来世,对于另一个世界的习惯、风俗和关系形式一无所知,而且还要费劲掌握一门生疏的语言——一门比你今世所想像的更生动的语言。”(参见第 319 问)

“童年还有另一个目的:灵性转世投生,只是为了提升和净化自我。幼年时的脆弱使他们更能够接受和理解智者的建议以及教养者为其提供的帮助。这是一个人改善自我性格以及遏制邪恶倾向的最佳时期。这是上帝赋予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

“因此,童年不仅是有益的、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符合支配宇宙的上帝律法的自然结果。”


7. 俗世的喜憎爱恶

386. 两个曾经相识相爱的人是否能在来世遇到彼此,认出彼此?
“不能认出彼此,但会感觉相互吸引。通常,建立在真挚感情上的亲密关系并别无他故。两个人的相聚貌似偶然,其实是在人群中寻找对方的两个灵性相互吸引的结果。”

■ 能够认出对方难道不会让他们感到高兴吗?
“不一定如此。前世的记忆有可能弊大于利。死后,灵性便能认出对方,并记得彼此一起度过的时光。” (参见第 392 问)

387. 情感共鸣是他们前世相识的结果吗?
“两个拥有亲和力的灵性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对方,哪怕他们在前世道成肉身时并不相识。”

388.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偶然遭遇是不是由于某种情感共鸣关系导致的结果?
“在思想存在中,有一种你们尚不了解的联系。这门科学的核心涉及到磁学,对此,你们日后会有进一步了解。”

389. 某些人第一次见面时就会有种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从何而来呢?
“他们是拥有对立情绪的灵性,尽管彼此间从未说过话,却能感知和认识对方。”

390. 本能的反感一定代表着邪恶的本质吗?
“两个灵性并不一定是邪恶的,只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情感共鸣罢了。灵性间的反感有可能源于其在思维方式上的分歧。但随着灵性的不断进化,这种分歧会逐渐消除,反感之情亦将不复存在。”

391. 两人之间的反感是先源于品性更差的灵性,还是品性更好的灵性?
“两者皆有,但原因和结果不尽相同。一个邪恶的灵性会对任何能够判断和揭露他自己的人反感。第一眼见到某个人,他就能觉察到对方不会赞同自己。他会因此心生嫌恶,并逐渐演变成仇恨和嫉妒,从而激发他做坏事的欲望。另一方面,善良的灵性也会对邪恶的灵性产生排斥,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被对方理解,也不会与对方达到情感上的契合。不过,他自知有更高尚的品格,故对对方既无憎恨,也无妒忌:对于对方,他只想回避和怜悯,仅此而已。”


8. 忘记前世

392. 为何道成肉身的灵性会失去前世的记忆?
“人既无能力,也无可能知晓一切。如此安排皆是上帝的意志,体现了神的智慧。人一旦失去了为其遮掩某些事物的面纱,就会就像从黑暗突然走入光明一样,感到眼花缭乱。忘记前世,可以让一个人更真实地做自己。”

393. 一个人如何能对自己不曾记得的行为负责,并为不曾记得的过失赎罪呢?他如何能受益于从其遗忘的前世中所获得的经验呢?我们所理解的是,如果他能记得是何原因所致,前世的磨难对他而言可能是一个教训;但如果他忘记了前世,那么每次转世对他而言都仿佛是第一次,因此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重新开始。这如何体现上帝的公正?

“每次转生,灵性都会获得更多的智慧,并能更好地明辨善恶。如果他们记得自己的所有过往,那其功德何来?当灵性重新回归其最初的非物质生命时,他的整个前世会如画卷一样在他面前展开。他会看到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看到导致自己遭受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从一开始就避免犯错。他理解自己之所以拥有现在的身份地位是公正的,因此渴望拥有来生,以补偿前世。他会寻求与以往经历相类似的考验,或者他认为适合于自身进化的抗争。他会让更高等级的灵性帮助自己完成其即将承担的新任务,因为他知道,那些派来担当自己来世导师的灵性会给予自己一种直觉,帮助自己修正前世所犯的错误。对你而言,这种直觉则是经常对你造成冲击,并会让你本能抗拒的思想和不正当欲望,其中大多归咎于你对于父母为你制定的条条框框的反抗。然而,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告诉你、警告你千万不要重犯以前的错误,重蹈昔日的覆辙——这个声音就是关于前世的记忆。如果灵性在转世投生后,鼓足勇气接受考验,抵抗这些欲念,他就能获得进化,在返回灵性世界时,就能获得等级的晋升。”

在俗世生命中,即使我们无法准确地回忆我们前世是谁,曾做过什么好事或坏事,我们对此仍有一种直觉。这种本能的倾向便是对于前世的记忆,我们的良心——代表不再犯同样错误的愿望——告诫我们要抵制住诱惑。

394. 在比我们更先进的世界,人们不再受制于生理需求和疾病的影响,那这些人能意识到他们比我们更幸福吗?幸福通常而言都是相对的;我们之所以感觉到幸福,是源于与不幸的比较。总之,有些世界尽管比我们优越,但还未达到圆满的境界,那里的居民也必定会有自己的烦恼。就像在我们的世界,富人虽不像穷人那样受到物质需求的困扰,但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受的苦难也并不见得更少。所以,我想问的是,在他们的立场上,那些世界的居民是否会和我们一样感到不幸,他们是否也会抱怨自己的命运——既然他们没有更不如意的前世记忆来做比较。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不同答案。在你所说的那些世界当中,居民对于前世有着清晰而准确的记忆。你要知道,这些世界的居民不仅能够,而且也确实懂得如何心怀感恩地享受上帝赐予他们的幸福。然而,也有其他世界的居民,诚如你所说,在比你更优越的条件下也同样会饱受烦恼,甚至是不幸。他们不懂得感激幸福,因为他们不记得自己甚至还经历过不幸。尽管如此,即使他们在世为人时不懂得享受幸福,作为灵性时也终会懂得。”

遗忘前世,尤其是痛苦的经历,难道不是上天的意志,不是神的智慧的体现吗?在进化程度较高的世界,若记得前世所有的不幸,并反复回忆起这样的生命,无疑于一场恶梦。而在进化程度较低的世界,记得过去经历的一切难道不会令眼前的不幸更加难以承受吗?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这一切都是上帝的精心安排,我们既没有立场来评判神的工作,更没有权利来指点上帝该如何规管宇宙。对前世人格的回忆会带来诸多麻烦。有时,它可能会带给我们奇耻大辱;有时则可能让我们更加狂妄自大,阻碍我们的自由意志。上帝已为我们提升自我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我们的良心之声和本能倾向,让我们远离可能伤害我们之物。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我们能记得自己在前世的所作所为,自然也能记得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而这样的记忆会对我们的社会关系产生最不愉快的影响。因为我们并不见得拥有充分的理由对我们的前世感到骄傲,那么拥有一层遮掩它的面纱往往是一种福赐。这一点恰好与灵性关于比我们更高级世界的教义相吻合。在那些世界,善良主宰一切,回忆过往,没有任何痛苦。所以,那里的人们常常忆起前世的生活,就像我们忆起昨日之事一样容易。正如我们所说,一个人若曾在一个更低级的世界短暂逗留,那样的记忆对其而言,只不过是一场恶梦。

395. 我们能得到关于我们前世生命的任何启示吗?
“不一定。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知道他们前世的身份和所做之事。如获准公开发言,他们会透露关于前世的奇闻轶事。”

396. 有些人坚信自己对于一无所知的前世有着模糊的记忆。那种记忆犹如梦境中转瞬即逝的画面,想要留住,却是徒劳。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一种幻觉吗?
“有时是真实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幻觉,需要予以提防,因为它很可能只是兴奋过度的想象产生的结果。”

397. 如果转生在一个比我们进化程度更高的世界,对于前世的记忆会更准确吗?
“是的,随着肉体的物质性越来越淡化,他们的记忆能力会越来越强。对于居住在高级世界的人而言,他们对于前世的记忆更清晰。”

398. 既然人们的本能倾向是对其前世的回忆,那么通过研究这些倾向,他们能否知道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
“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但还有必要考虑到灵性在游离状态下所获得的提升及所下的决心。事实上,他们的今生远比前世更好。”

■ 那会更糟吗? 换句话说,人们在今生是否会犯下前世未曾犯过的错误?
“这取决于他们的进化程度。假如他们还不懂得如何经受住考验,那他们就会因自己所选的境遇而犯下新的过错。不过,犯下这种过错只是意味着一种静止,而非退化的状态,因为灵性只会前进或停滞,而不会倒退。”

399. 既然俗世生命的磨难既是对前世所犯错误的赎罪,又是对来世的考验和未来的审判而赎罪,那么,透过这些磨难的性质,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我们前世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非常常见,因为每个人都会因其特殊罪行受到惩罚。不过,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个绝对的规则。本能的倾向是一个更确切的暗示,因为灵性所经受的考验更多的是针对来生,而非前世。”

当上天为其游离生活宣告一个段落时,灵性会自行选择旨在加速自我提升而希望承受的考验,换句话说,即选择一种他们认为能为其进化提供最佳途径的俗世生命,而这种考验总是与他们必须为之赎罪的错误有关。如果他们战胜了考验,就能获得提升;如果他们屈服于考验,就必须重新开始。
灵性始终拥有自由意志。正是在这种自由意志的作用下,在处于灵性状态时,他会选择俗世生命所要经历的考验;在道成肉身时,他会权衡何谓有所为,何谓有所不为,抉择于善恶之间。否认人的自由意志,无异于将其贬低为机器。
在与俗身肉体结合后,灵性会暂时失去前世的记忆,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面纱。尽管如此,对于前世,他有时仍会拥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显露出来。不过,这完全在于更高等级的灵性所做的决定。这些灵性或有可能鉴于有益的目的而允许此类情况自发出现,但决不是为了满足虚荣的好奇心。

当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揭示来世,因为这取决于灵性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今生以及对未来做出何种选择。

忘记前世所犯的错误并不会成为灵性提升的阻碍。尽管他对此可能并无明确的记忆,但他作为游离灵性时所掌握的知识及其想要弥补的欲望会给予他一种直觉上的引导,激励他产生抵制邪恶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他的良心之声,其次是帮助他的灵性——如果他能留心这些灵性给予自己的善意启示。

一个人虽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前世的所作所为,却总能了解自己的罪孽源于何种过错,以及自己的主要特征。他只需研究自己,就能得知自己的前世,不是基于今生的样子,而是根据本能的倾向。

俗世生命的苦难同时也是对前世错误的赎罪和对于来生的考验。倘若我们毫无怨言,顺从承受,便能从中得到净化和提升。
我们今生所经历的考验和磨难的性质也会透露我们曾经的身份和曾经的作为,正如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根据法律对一个人所做的判罚推断其所犯之罪行。因此,前世骄傲自大者,来世将受到低等身份的羞辱;自我放纵和贪得无厌者,将受到贫穷的处罚;待人严酷无情者,日后将被他人残酷以待;专制的暴君,将变身为奴;为子不孝者,子孙必会忘恩负义;游手好闲者,必将被迫劳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