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书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4. 关于灵性感觉的理论文章

257. 肉体是痛苦的载体;它即便不是痛苦的主要原因,至少也是直接原因。灵魂能感知这种痛苦,而这种感知便是痛苦产生的结果。尽管灵魂对于痛苦的记忆可能非常敏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有任何生理感觉。事实上,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都不会给灵魂组织造成任何损伤——所以说,灵魂既不会被冻坏,也不会被烧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对生理疾病的深刻记忆或过度担忧对人们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死亡的案例岂非比比皆是?诚如我们所知,一些经历过截肢的人在失去肢体后,往往会出现幻肢痛。很显然,不复存在的肢体既非疼痛部位,也非疼痛起源;只不过是大脑自身保留了这一印象而已。同样,我们可以想象灵性在死后也会经历类似的痛苦。在对灵性包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灵性包不仅在所有的灵性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雾状幽灵或有形幽灵等,而且对于死亡时的灵性状态,以及常见的死后恋世情结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令人触目惊心的自杀者、受极刑而死的人、纵情物欲的人等等。除此之外,其他许多事实依据也充分地阐述和解释了这一问题,对此,我们总结如下。

灵性包是联结灵性与肉体物质的纽带。灵性包是从环境中提取的,其来源于宇宙流体。同时,它还包含了电流、磁流以及或多或少的惰性物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物质的精华。它是有机生命的起源,但非精神生命的起源,因为精神生命归属于灵性。灵性包同时也是外部感觉的媒介。对于肉体而言,这些感觉局限于作为其载体的相应器官中。一旦肉体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感觉的泛化,这也是为何灵性不会说头比脚痛的原因。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切勿将其灵性包的感觉相混淆,灵性包的感觉是独立于肉体感觉的;我们只能将后者作为一种比较,而不能视为一种类推。脱离肉体后的灵性也有可能感受到痛苦,但这种痛苦既不同于肉体痛苦,也不是像懊悔一样纯粹的精神痛苦,因为有时候,灵性也会抱怨自己觉得太热或太冷。尽管如此,对于灵性而言,酷暑所带来的痛苦并不见得比严冬更甚。事实上,我们也见过灵性毫无痛觉地穿过火焰,这表明温度其实对他们并无影响。所以说,灵性所感受到的疼痛并不是真正的生理疼痛,而是一种模糊的内在感觉;对此,灵性并不是每次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因为这种疼痛既非局部化,亦非外界媒介造成。与其说这是现实,不如说这是一种记忆,只不过是一段极其痛苦的记忆罢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时候,这也有可能超出记忆的范畴。

经验告诉我们,在死亡之际,灵性包会以某种缓慢的速度逐渐脱离肉体。刚一开始,灵性并不能理解自身的处境——他不认为自己已经死了,而是觉得自己还活着。灵性会在一旁看着自己的身体,他知道那是自己,但不明白自己为何与它分开。只要肉体和灵性包之间还有联系,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有一位自杀者曾对我们说: “不,我没有死,”然后又说: “但我能感到自己正在被虫子吞噬。”当然,这些虫子根本就没有吞噬过灵性包,更不用说灵性了,它们吞噬的不过是肉体而已。这是由于肉体和灵性包之间的分离尚未完成,所以仍会有一种精神反射将这种感觉传递给肉体。不过, “反射”一词还不完全准确,因为它可能暗示着一种高度的生理效应。更确切地说,是灵性看到了在其肉体中所发生的这一幕;而灵性包与肉体仍处于藕断丝连的状态,因而会产生一种令灵性信以为真的幻觉。所以说,这并不是关于前世的记忆——肉体在生前从未被虫子吞噬过——而是当前的感觉。在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让我们仔细研究,看看能从这些事实依据中得出何种结论。活着时,肉体接受印象,并通过灵性包将其传递给灵性——因为灵性包中可能含有所谓的神经流体。死后,肉体不再有任何感觉,因为它既无灵性,也无灵性包。在脱离肉体时,灵性包会有所感觉,但这种感觉不再依赖于有限的载体进行传输,会出现泛化。鉴于灵性包只是一种传输媒介——因为只有灵性才具有意识——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假如只有灵性包而没有灵性,那么灵性包的感觉将与死亡的肉体无异。同样,假如只有灵性而没有灵性包,那么灵性将无法获知任何痛苦的感觉,就像已完全净化的灵性一样。我们知道,灵性的净化程度越高,其灵性包的本质越虚无,所以,随着灵性的不断进化,即灵性包越来越精致,物质的影响也会相应减弱。

但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愉悦的感觉是通过灵性包传递给灵性的,那么既然纯洁的灵性无法获知不愉悦的感觉,那想必他也无法获知其他感觉:是的,毫无疑问,但这里所指的只是我们所熟知的,基于物质影响的感觉。尽管人世间乐声和花香并不会给纯洁的灵性留下任何印象,但会让其产生一种莫名陶醉的内在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为对于我们而言,灵性是难以感知的,就像天生的盲人难以领会光一样。我们知道灵性的存在,但他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我们对此所知有限。我们知道,灵性拥有知觉、感觉、听觉和视觉,然而这些能力是灵性的整体属性,而不是像人类一样,是特定器官的属性。那么同样的疑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点我们无从知晓。灵性自己无法向我们解释,因为我们的语言难以表达我们无法想象的思想,正如原始部落的语言缺乏用于表述文明社会的艺术、科学和哲学观念等内容的词汇一样。

我们之所以说灵性无法获知对物质的印象,是针对进化程度最高的灵性而言。这些灵性所拥有的虚无缥缈的皮囊,在人类世界其实并无可以类推之物。不同的是,有的灵性拥有更为致密的灵性包,他们能感知我们的声音和气味,只是并不像活着时通过其有机体的局部器官来实现。我们可以说,由于灵性的感官中枢就是灵性自身,故灵性能从整体上感受到某种分子振动。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知方式,因而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印象,并因此导致灵性感知的改变。灵性的确能听见我们的声音,但是他们不需要通过语言就能理解我们——只要有思想的传递就足矣。这一点证明,灵性的去物质化程度越高,其精神敏锐度也越高。不需要光就能实现视觉能力,这是灵魂的一个基本属性——对于灵魂而言,黑暗是不存在的——灵性越纯洁,其视野越广宽,透视能力越强。由此看出,灵魂或灵性本身就拥有所有的感知能力。在肉体生命中,器官的粗拙性使得这些感知受到禁锢;而在超肉体生命中,随着半物质皮囊的虚化,这些感知会越来越自由。

灵性包取自于周围环境,它会因不同世界的性质而存在差异。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时,灵性会更换自身的皮囊,就像从夏季到冬天或从北极到赤道时,我们会更换衣服一样。进化程度较高的灵性来拜访我们时,他们会换上一个地球的灵性包,故他们的感知与普通灵性相似;但是无论灵性的进化程度如何,所有灵性都只会听到和感受到自己想听和想感受的。由于没有感觉器官,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让自身的感知处于活跃或休眠状态。只有一件事,他们不得不听:善灵的忠告。灵性的视力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但一个灵性可以对另一个灵性隐身。根据所属等级的不同,净化程度较高的灵性可以在净化程度较低的灵性面前隐身,反之则不行。刚死之际,灵性的视线总是模糊和混乱的,但一旦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其视力就会变得比生前更加清晰,甚至可以透视我们眼中的不透物体。至于灵性的视线能否延伸到无限空间以及过去和未来,这主要取决于灵性的纯洁和进化程度。

有人可能会说:“这整个理论并不令人感到欣慰。我们原本以为,只要脱下了这一身厚厚的皮囊——即痛苦的载体,我们就再也不用受苦了。可你现在却告诉我们,苦难的历程还会继续;无论以哪种方式,痛苦是必然无疑的。”是啊,没错,结束肉体生命后,我们也许还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经历很多苦难,但也有可能再也不用经历任何痛苦。

有时候,今生的苦难可能由不得我们,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倘若追根溯源,我们就会看到,大部分苦难归咎于我们原本可以避免的原因。多少不幸皆始于贪念,多少软弱皆缘于野心;一言以蔽之,七情六欲乃苦难之源。若人活一世,能始终审慎明智、用物有节、澹泊明志、乐而不淫,便可免却诸多磨难。同理,灵性所受的苦难总是归咎于其俗世的生活方式。诚然,他们不用再担心痛风或风湿之疾,但所受的其他痛苦却并不见得轻松。我们发现,这种痛苦是灵性与物质之间仍然存在联系的结果,也就是说灵性越脱离于物质的影响,即去物质化程度越高,他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少。从今生起,一切都取决于灵性自身是否摆脱了物质的影响,因为灵性拥有自由意志,故有选择为或不为的能力。灵性要努力让自己克服动物本性,远离仇恨、艳羡、嫉妒或骄傲之情,消除自私自利之心,陶冶情操,净化自我,行善积德,不再过度看重世俗之物。因此,即使在肉身皮囊之中,灵性也能通过超然于物质来实现自我净化。待脱离肉体之后,灵性便不再受物质的影响。灵性在前世经历的肉体痛苦并不会给灵性留下痛苦的记忆或不愉快的印象,因为这只对肉体有影响。脱离物质的束缚对于灵性而言是一种幸福,这种平和之心将令灵性免于承受所有精神痛苦。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曾询问过成千上万个来自不同社会阶级以及不同地位的灵性。从灵性离开肉体的那一刻起,我们研究过灵性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为观察灵性思想和感觉上的变化,我们对死后的灵性生命进行了逐步跟踪研究。在这方面,我们从最普通的灵性身上收集到了最宝贵的研究素材。最终发现,灵性所受苦难总是与其自身行为有关,种什么样的因,就要受什么样的果。而对于已经走上从善之路的灵性,来世意味着不可言喻的幸福。由此可知,凡受苦受难者,皆咎由自取;今世若造冤孽,来生只能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