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书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第六章: 灵性生命

1. 游荡的灵性 2. 过渡世界 3. 灵性的感知、感觉和痛苦 4. 关于灵性感觉的理论文章 5. 考验的选择 6. 死后的关系 7. 灵性间的喜憎爱恶 天生一对 8. 俗世记忆 9. 悼念亡者·葬礼



1. 游荡的灵性

223. 灵魂与肉体分离后会立即转世吗?
“有时会立即转世,但通常是在间隔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后。在进化程度较高的世界,通常是立即转世。由于这些世界的俗体物质更为精致,所以道成肉身的灵性几乎拥有灵性的所有能力。其正常状态和你们所谓的清醒梦游者的状态差不多。”

224. 在两次化身的间隔期间,灵魂会变成什么样子?
“一个游荡或游离的灵性,渴望并期待前往新的目的地。”

■ 这一间隔时间会持续多久?
“从几小时到成千上万年不等。严格地说,游离状态并无最长期限的限制。它有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绝不会是永远。灵性迟早会有机会进入下一世,完成对前世的净化。”

■ 这种间隔时间的长短是取决于灵性自己的意愿,还是作为责罚强加的?
“这是自由意愿的结果。灵性非常清楚自己是在拖延时间,但有时候,这种延期也是上帝给予的惩罚。另一些则会主动要求延期,以便继续进行学习,而这些学习除了在灵性状态下是无法有效完成的。”

225. 游荡状态从本质上来说,是否代表着灵性的进化程度较低?
“并非如此,因为每个等级都有游荡的灵性。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道成肉身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在正常状态下,灵性是脱离于物质的。”

226. 我们能不能说,所有未道成肉身的灵性都是处于游荡或者游离状态的?
“对于那些还需要经历轮回转世的灵性而言,的确如此;但对于已经达到圆满的纯洁灵性,则不然:因为后者已是最终状态。”

根据其最内在的品质,灵性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级别;在自我净化的过程中,灵性会逐级进化。灵性可能处于以下几种状态:1)化身状态,即与肉体结合;2)游荡或游离状态,即脱离物质躯体,等待重新化身,以提升自我;或者 3)纯洁状态,即已达圆满,不再需要转世化身。

227. 游离的灵性是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肯定跟我们做的不一样吧。
“他们会研究自己的过去,寻找进化的方法;会注意和观察其所到之处正在发生的事情;还会倾听开悟者的讲论,听取进化程度更高的灵性给予的忠告,学习他们尚未拥有的理念。”

228. 灵性会保留人的情感吗?
“在失去肉体皮囊之后,高级灵性会抛却一切恶欲,只留善念;而低级灵性则会保留他们的情感,否则,便属于一等灵性了。”

229. 既然能预见到可能引起的麻烦,那为何在离开俗世以后,灵性还不抛弃自己的邪恶欲念呢?
“这就譬如,在你们的世界里,有人极其善妒。但你认为他们辞世以后就能丢掉这一缺点吗?他们在离开尘世以后,其实并未完全从物质中超脱出来——尤其是那些俗世情感过于强烈之人——所以他们周围会残留着一种气息,而这种气息则透出他们自身的各种邪恶品质。他们只能在偶尔窥见真理的瞬间感知到善良之路。”

230. 灵魂处在游离状态时能获得提升吗?
“他们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这始终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意志和愿望。然而,只有在俗世生活中,他们才能将新学到的理念付诸实践。”

231. 游离的灵性是否幸福?
“他们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他们所积的功德。他们有可能因残留的情感本质而受苦,也可能因自身的非物质化程度而感到幸福。在游离状态下,灵性会认识到自身要获得更大幸福所缺乏的东西;因此,灵性会去寻找获得幸福的方法。然而,灵性并不是想转世就能获准转世。这本身也是一种惩罚。”

232. 在游离状态下,灵性能造访其他世界吗?
“这要视情况而定。当灵魂离开肉体时,他仍未完全脱离物质。因此,他仍属于曾经生活过的世界——或者说同一等级的世界,除非他在一生中获得了足够的提升。提升是灵性必须坚持的目标,因为只有提升才能使其达成圆满。尽管如此,灵性也可以前往某些进化程度更高的世界——只不过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他只能大致瞥见这些世界的样子,这一瞥会促使灵性提升自我,使其有朝一日也能享受如这里一般的幸福,日后也能居住在这样的世界。”

233. 那些已经完成净化的灵性会进入进化程度较低的世界吗?
“他们经常这样做,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提升这些世界。假如没有这些灵性,这些世界只能自力更生,得不到这些灵性的指导。”


2. 过渡世界

234. 正如一些人提到的,有没有一些世界是游离的灵性用于停留和休息的地方?
“是的,确有一些世界是专供那些游离的存在暂时生活的,类似于一种露营地,是灵性处于漫长游离状态的休憩之地,这种状态总会多少令人感到乏味。这些是世界与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其等级是根据灵性的本质进行排列的,灵性可进入这些地带,并在这里获得一定程度的幸福感。”

■ 生活在这些世界的灵性可以随心所欲地离开吗?
“是的,暂居此地的灵性可以随时离开,去追随自己的命运。想象一下,他们就像是迁徙的候鸟,在一座小岛上落脚只是为了恢复体力,继续前行。”

235. 灵性在这些暂时世界停留时会获得提升吗?
“当然。他们聚集在这里只是为了进行自我教育,以便更容易地获许可前往越来越好的地方,直至其成为上帝的选民。”

236. 鉴于其特殊性质,这些过渡世界注定永远是游离灵性的中途停留地吗?
“不,这一功能只是临时的。”

■ 会有物质存在同时住在那里吗?
“不,它们的表面是贫瘠之地。居于此处者是无需任何东西供养的。”

■ 这种贫瘠是永恒的吗?这是不是与其特殊性质有关?
“不,这种贫瘠是只是暂时的。”

■ 那么,这些世界是没有自然美景的吗?
“它们的特点在于一种无边无际的美,这种美并不亚于你们所说的自然美景。”

■ 既然这些世界的状态是暂时的,那么地球有一天是不是也会变成这样?
“它已经经历过了。”

■ 在何时?
“在它形成之时。”

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是一无所用的;每一件事都其目的,也有其终点。空洞的空间是不存的。万物皆有寄主,生命处处蔓延。因此,在人类出现于地球之前的远古年代,在有地质层为证的漫长过渡时期,甚至在无形物质进化成第一个有机生物之前,即使是在天地混沌、万物蒙昧的洪荒之际,生命也从未缺席。

那些没有人的需求或身体感觉的存在将那里当成了避难所。即使在这种不完美的状态下,上帝也想让其成为有用之物。那么,谁敢说,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和难以数计的天体世界中,只有一个星球——最小的一个——与众不同,拥有被人居住的唯一特权?其他所有的星球有何用处呢?难道上帝只是将其作为我们眼中的玩物吗?这是一个荒谬的假设,它与在上帝的所有创作物中所闪耀的智慧格格不入,倘若将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所有事物考虑在内,那么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没人能否认,有的世界至今仍不适合物质生命,但仍有适应其条件的存在居住于此,那里有一种伟大而崇高的存在,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针对多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3. 灵性的感知、感觉和痛苦

237. 到了灵性世界后,灵性是否仍会保留今生的感知?
“是的,以及并非今生拥有的其他感知——因为其身体犹如一层面纱,曾将其遮掩。智慧是灵性的自然属性,但当灵性摆脱束缚时,这种属性会得到更自由地表达。”

238. 灵性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是无限的吗?换句话说,他们什么都知道吗?
“他们越接近圆满,知道的就越多。若为高级灵性,则所知甚多。低级灵性则在各方面或多或少有些无知。”

239. 灵性能理解万物起源吗?
“这也取决于他们的进化和净化程度。低级灵性并不比人类了解得更多。”

240. 灵性能感知到时间吗?
“不能,这就是为何你们在确定日期或年代时会误解我们。”
灵性生活在我们所知的时间之外;对他们而言,时间的延续实际上并不存在。几个世纪对我们来说也许太过漫长,但对于灵性而言,只是泯灭于永恒中的一瞬间;就像一个人站在太空高处,地面的崎岖不平在他看来也不过是一马平川。

241. 对于现在,灵性拥有比我们更准确、更确切的观点吗?
“更确切地说,就像与盲人相比,眼清目明之人对事物总能拥有更正确的想法一样。灵性能看见你所看不见的,所以,他们的判断自然与你不同;但再次说明,这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们的进化程度。”

242. 灵性对于过去有什么了解吗?对他们来说,这种了解是无限的吗?
“若我们心之所系,过去就在眼前,犹如你记得在你离乡背井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一样。然而,由于我们不再被笼罩在脑海中的物质面纱所阻碍,所以我们能记得那些在你的记忆中消失的东西。不过,灵性并非无所不知,尤其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物。”

243. 灵性知道未来吗?
“这同样取决于他们的进化程度。大多数时候,他们可以略窥一斑,但并不是每次都允许透露。当他们看见未来时,未来就会出现在他们眼前。越接近上帝的灵性,越能清楚地看到未来。在死后,灵魂能立刻看见并理解自己过去的变迁,但却看不见上帝为之而存的东西。因此,灵性必须经历多生多世才能成为陪伴上帝的一员。”

■ 那些已达到圆满的灵性对未来有完全的了解吗?
“完全一词有失准确,因为只有上帝才是至高无上的;无人可比上帝。”

244. 灵性能看见上帝吗?
“只有最高等级的灵性才能看见和理解上帝;低级灵性能只能感受并推断上帝的存在。”

■ 当低级灵性说上帝禁止或允许其做某事时,他如何得知这一指令确实来自上帝呢?
“他看不见上帝,但能感觉到神的至高无上,当某事不可为或某话不可说时,他会获得一种直觉,仿佛有种秘密的警告阻止其这么做。难道你们自己没有过某种预感,就像有种秘密的警告,让你一定要做或一定不要做某件事?这样的情况我们也会遇到,只不过形式更为高级;你要明白,灵性的本质比世人的更为微妙,所以我们更易获知神的警告。”

■ 这一指令是上帝直接下达的,还是通过其他灵性传达的?
“它并不是直接由上帝下达的,因为只有具有资格的灵性才能与上帝直接交流。上帝会通过那些净化和教化程度更高的灵性传达神的指令。”

245. 在处于物质存在中时,灵性的视野是否会受到限制?
“不会,它存在于整个灵性之中。”

246. 灵性需要光才能看见物体吗?
“他们会用自身的光来看,而无需借助外界之光。对他们而言,不存在黑暗,除非为了赎罪,他们才会在黑暗中去寻找自我。”

247. 为了看到两个不同地方之物,灵性需要移动吗?例如,他们能同时看到两个半球发生之事吗?
“灵性是以思想的速度行进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能在一瞬间看到所有地方。”灵性的思想可同时散射并指向许多点,但这一能力取决于灵性的纯洁程度;纯洁程度越低,其视野就越有限。只有高级灵性才能从全局上看清一切事物。”

灵性的视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性,它弥漫于灵性的浑身上下,犹如发光物体发出的光一般。它是一种延伸至万物的普遍洞察力,同时覆盖了空间、时间和事物,既无黑暗,亦无物质障碍。你得明白它必定是这样的——因为人类的视觉功能是通过一个接收光线的器官来实现的,所以没有光,人就只能待在黑暗里。但灵性不同,他们的视觉能力是独立于任何外部介质的固有属性,所以并不依赖于光线。(参见: “无处不在”第 92 问)

248. 灵性能像我们一样看清事物吗?
“能看得更清楚,因为他们的视力能穿透你们无法看到的东西。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的视线。”

249. 灵性能感知声音吗?
“是的,他们能感知到你们不完美的感官所无法察觉的声音。”

■ 灵性是不是浑身上下都具有听觉能力,就像其视觉能力一样?
“所有知觉都是灵性自身的属性,是属于灵性整体的一部分。当灵性被物质躯体包裹时,其知觉只能通过有机通道进行传输。但在自由状态下,这些知觉将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

250. 既然这些知觉是灵性自身的属性,那灵性能克制自己不使用它们吗?
“灵性只看到和听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少大多数情况如此,尤其是对于进化程度更高的灵性。进化程度较低的灵性则通常不得不听到和看到对其提升自我有益的东西,无论其是否愿意。”

251. 灵性对音乐敏感吗?
“你是说你们的音乐吗?这种音乐与人间无法想象的悦耳的天籁之音相比,又如何相提并论呢?就样一种是原始的圣歌,一种是柔和的旋律。尽管如此,普通的灵性在听你们的音乐时仍会感到一定的快乐,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更高的欣赏水平。由于其高度发达的敏感特性,音乐对于灵性而言具有无限的魅力。当然,我指的是天簌之音,它是灵性所能想象的最美丽、最动人的东西。”

252. 灵性对大自然的美敏感吗?
“在不同的星球上,大自然的美如此多样,以至于灵性根本无法尽知。他们对这些自然美景的敏感程度取决于自身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进化程度高的灵性能欣赏到整体之美,故而会忽略细节之美。”

253. 灵性能体验到我们的身体需求和痛苦吗?
“他们知道,因为他们也忍受了,只是没有像你们那样亲身经历,因为他们是灵性。”

254. 灵性会感到疲惫吗,需要休息吗?
“灵性并不具有任何需要恢复能量的器官,所以不会感到你们所说的那种疲惫,因而不需要肉体上休息。然而,灵性的确也会休息,即不会保持持续的活动状态。灵性并不进行身体上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完全是智力活动,所以其休息完全是精神上的。有时候,灵性的思想会不那么活跃,而且不再直接指向任何具体物体。这对他们而言就是真正的休息,但这不能与身体上的休息相提并论。灵性所能体验到的那种疲惫是与其进化程度成反比的;他们的净化程度越高,需要的休息就越少。”

255. 如果一个灵性说他正在受苦,那这种痛苦的本质是什么?
“精神上的痛苦——对于灵性而言,这种折磨甚于身体上的痛苦。”

256. 为何有的灵性会抱怨寒冷或炎热?
“这是他们对其俗世生活中所受痛苦的回忆,一种与现实本身一样痛苦的感觉。他们常常使用这些词汇来表达其处境。灵性在回想起自己的肉身时,其经历类似于你脱下了一件厚重的外套——随后还会感觉到外套在你肩上的重量。”


4. 关于灵性感觉的理论文章

257. 肉体是痛苦的载体;它即便不是痛苦的主要原因,至少也是直接原因。灵魂能感知这种痛苦,而这种感知便是痛苦产生的结果。尽管灵魂对于痛苦的记忆可能非常敏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有任何生理感觉。事实上,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都不会给灵魂组织造成任何损伤——所以说,灵魂既不会被冻坏,也不会被烧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对生理疾病的深刻记忆或过度担忧对人们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死亡的案例岂非比比皆是?诚如我们所知,一些经历过截肢的人在失去肢体后,往往会出现幻肢痛。很显然,不复存在的肢体既非疼痛部位,也非疼痛起源;只不过是大脑自身保留了这一印象而已。同样,我们可以想象灵性在死后也会经历类似的痛苦。在对灵性包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灵性包不仅在所有的灵性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雾状幽灵或有形幽灵等,而且对于死亡时的灵性状态,以及常见的死后恋世情结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令人触目惊心的自杀者、受极刑而死的人、纵情物欲的人等等。除此之外,其他许多事实依据也充分地阐述和解释了这一问题,对此,我们总结如下。

灵性包是联结灵性与肉体物质的纽带。灵性包是从环境中提取的,其来源于宇宙流体。同时,它还包含了电流、磁流以及或多或少的惰性物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物质的精华。它是有机生命的起源,但非精神生命的起源,因为精神生命归属于灵性。灵性包同时也是外部感觉的媒介。对于肉体而言,这些感觉局限于作为其载体的相应器官中。一旦肉体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感觉的泛化,这也是为何灵性不会说头比脚痛的原因。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切勿将其灵性包的感觉相混淆,灵性包的感觉是独立于肉体感觉的;我们只能将后者作为一种比较,而不能视为一种类推。脱离肉体后的灵性也有可能感受到痛苦,但这种痛苦既不同于肉体痛苦,也不是像懊悔一样纯粹的精神痛苦,因为有时候,灵性也会抱怨自己觉得太热或太冷。尽管如此,对于灵性而言,酷暑所带来的痛苦并不见得比严冬更甚。事实上,我们也见过灵性毫无痛觉地穿过火焰,这表明温度其实对他们并无影响。所以说,灵性所感受到的疼痛并不是真正的生理疼痛,而是一种模糊的内在感觉;对此,灵性并不是每次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因为这种疼痛既非局部化,亦非外界媒介造成。与其说这是现实,不如说这是一种记忆,只不过是一段极其痛苦的记忆罢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时候,这也有可能超出记忆的范畴。

经验告诉我们,在死亡之际,灵性包会以某种缓慢的速度逐渐脱离肉体。刚一开始,灵性并不能理解自身的处境——他不认为自己已经死了,而是觉得自己还活着。灵性会在一旁看着自己的身体,他知道那是自己,但不明白自己为何与它分开。只要肉体和灵性包之间还有联系,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有一位自杀者曾对我们说: “不,我没有死,”然后又说: “但我能感到自己正在被虫子吞噬。”当然,这些虫子根本就没有吞噬过灵性包,更不用说灵性了,它们吞噬的不过是肉体而已。这是由于肉体和灵性包之间的分离尚未完成,所以仍会有一种精神反射将这种感觉传递给肉体。不过, “反射”一词还不完全准确,因为它可能暗示着一种高度的生理效应。更确切地说,是灵性看到了在其肉体中所发生的这一幕;而灵性包与肉体仍处于藕断丝连的状态,因而会产生一种令灵性信以为真的幻觉。所以说,这并不是关于前世的记忆——肉体在生前从未被虫子吞噬过——而是当前的感觉。在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让我们仔细研究,看看能从这些事实依据中得出何种结论。活着时,肉体接受印象,并通过灵性包将其传递给灵性——因为灵性包中可能含有所谓的神经流体。死后,肉体不再有任何感觉,因为它既无灵性,也无灵性包。在脱离肉体时,灵性包会有所感觉,但这种感觉不再依赖于有限的载体进行传输,会出现泛化。鉴于灵性包只是一种传输媒介——因为只有灵性才具有意识——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假如只有灵性包而没有灵性,那么灵性包的感觉将与死亡的肉体无异。同样,假如只有灵性而没有灵性包,那么灵性将无法获知任何痛苦的感觉,就像已完全净化的灵性一样。我们知道,灵性的净化程度越高,其灵性包的本质越虚无,所以,随着灵性的不断进化,即灵性包越来越精致,物质的影响也会相应减弱。

但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愉悦的感觉是通过灵性包传递给灵性的,那么既然纯洁的灵性无法获知不愉悦的感觉,那想必他也无法获知其他感觉:是的,毫无疑问,但这里所指的只是我们所熟知的,基于物质影响的感觉。尽管人世间乐声和花香并不会给纯洁的灵性留下任何印象,但会让其产生一种莫名陶醉的内在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为对于我们而言,灵性是难以感知的,就像天生的盲人难以领会光一样。我们知道灵性的存在,但他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我们对此所知有限。我们知道,灵性拥有知觉、感觉、听觉和视觉,然而这些能力是灵性的整体属性,而不是像人类一样,是特定器官的属性。那么同样的疑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点我们无从知晓。灵性自己无法向我们解释,因为我们的语言难以表达我们无法想象的思想,正如原始部落的语言缺乏用于表述文明社会的艺术、科学和哲学观念等内容的词汇一样。

我们之所以说灵性无法获知对物质的印象,是针对进化程度最高的灵性而言。这些灵性所拥有的虚无缥缈的皮囊,在人类世界其实并无可以类推之物。不同的是,有的灵性拥有更为致密的灵性包,他们能感知我们的声音和气味,只是并不像活着时通过其有机体的局部器官来实现。我们可以说,由于灵性的感官中枢就是灵性自身,故灵性能从整体上感受到某种分子振动。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知方式,因而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印象,并因此导致灵性感知的改变。灵性的确能听见我们的声音,但是他们不需要通过语言就能理解我们——只要有思想的传递就足矣。这一点证明,灵性的去物质化程度越高,其精神敏锐度也越高。不需要光就能实现视觉能力,这是灵魂的一个基本属性——对于灵魂而言,黑暗是不存在的——灵性越纯洁,其视野越广宽,透视能力越强。由此看出,灵魂或灵性本身就拥有所有的感知能力。在肉体生命中,器官的粗拙性使得这些感知受到禁锢;而在超肉体生命中,随着半物质皮囊的虚化,这些感知会越来越自由。

灵性包取自于周围环境,它会因不同世界的性质而存在差异。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时,灵性会更换自身的皮囊,就像从夏季到冬天或从北极到赤道时,我们会更换衣服一样。进化程度较高的灵性来拜访我们时,他们会换上一个地球的灵性包,故他们的感知与普通灵性相似;但是无论灵性的进化程度如何,所有灵性都只会听到和感受到自己想听和想感受的。由于没有感觉器官,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让自身的感知处于活跃或休眠状态。只有一件事,他们不得不听:善灵的忠告。灵性的视力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但一个灵性可以对另一个灵性隐身。根据所属等级的不同,净化程度较高的灵性可以在净化程度较低的灵性面前隐身,反之则不行。刚死之际,灵性的视线总是模糊和混乱的,但一旦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其视力就会变得比生前更加清晰,甚至可以透视我们眼中的不透物体。至于灵性的视线能否延伸到无限空间以及过去和未来,这主要取决于灵性的纯洁和进化程度。

有人可能会说:“这整个理论并不令人感到欣慰。我们原本以为,只要脱下了这一身厚厚的皮囊——即痛苦的载体,我们就再也不用受苦了。可你现在却告诉我们,苦难的历程还会继续;无论以哪种方式,痛苦是必然无疑的。”是啊,没错,结束肉体生命后,我们也许还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经历很多苦难,但也有可能再也不用经历任何痛苦。

有时候,今生的苦难可能由不得我们,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倘若追根溯源,我们就会看到,大部分苦难归咎于我们原本可以避免的原因。多少不幸皆始于贪念,多少软弱皆缘于野心;一言以蔽之,七情六欲乃苦难之源。若人活一世,能始终审慎明智、用物有节、澹泊明志、乐而不淫,便可免却诸多磨难。同理,灵性所受的苦难总是归咎于其俗世的生活方式。诚然,他们不用再担心痛风或风湿之疾,但所受的其他痛苦却并不见得轻松。我们发现,这种痛苦是灵性与物质之间仍然存在联系的结果,也就是说灵性越脱离于物质的影响,即去物质化程度越高,他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少。从今生起,一切都取决于灵性自身是否摆脱了物质的影响,因为灵性拥有自由意志,故有选择为或不为的能力。灵性要努力让自己克服动物本性,远离仇恨、艳羡、嫉妒或骄傲之情,消除自私自利之心,陶冶情操,净化自我,行善积德,不再过度看重世俗之物。因此,即使在肉身皮囊之中,灵性也能通过超然于物质来实现自我净化。待脱离肉体之后,灵性便不再受物质的影响。灵性在前世经历的肉体痛苦并不会给灵性留下痛苦的记忆或不愉快的印象,因为这只对肉体有影响。脱离物质的束缚对于灵性而言是一种幸福,这种平和之心将令灵性免于承受所有精神痛苦。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曾询问过成千上万个来自不同社会阶级以及不同地位的灵性。从灵性离开肉体的那一刻起,我们研究过灵性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为观察灵性思想和感觉上的变化,我们对死后的灵性生命进行了逐步跟踪研究。在这方面,我们从最普通的灵性身上收集到了最宝贵的研究素材。最终发现,灵性所受苦难总是与其自身行为有关,种什么样的因,就要受什么样的果。而对于已经走上从善之路的灵性,来世意味着不可言喻的幸福。由此可知,凡受苦受难者,皆咎由自取;今世若造冤孽,来生只能自作自受。


5. 考验的选择

258. 在转世之前的游离状态下,灵性是否能意识到和预见到自己的来生?
“灵性要经历怎样的考验,是由灵性自行选择的。这是他的自由意志,向来如此。”

■ 这么说,将苦难强加给灵性生命作为惩罚的并非上帝?
“世间无一事不经上帝允许,因为是上帝制定了支配宇宙的所有律法。你可能还会问,上帝为何要制定这样的律法,而不是别的律法。上帝给予了灵性选择的自由,就是要让灵性对自身的行为和随之而来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未来没有阻碍,一切全靠自己 。善良之路或者邪恶之途——这是一个自选命题。若灵性未能通过考验,仍可抱有一丝慰念——这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因为上帝,出于神之仁慈,允许他在失败时从头开始。何谓上帝意志,何谓人的意志,二者需要区分清楚。假如有某种危险对你造成威胁,那么创造这一危险的并不是你,而是上帝。然而,你欣然地让自己面对这一危险,因为你将其视为自己前进的一种方式,那么这就是上帝所允许的。”

259. 假如作为灵性,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经历哪些考验,那么生命中所有的苦难是否都是我们所能预见和选择的呢?
“并非全部,因为这并不是说你可以选择和预见这一世的所有事情,甚至具体到每一分每一秒。你可以选择某种考验,但具体的细节还要取决于你的立场,这往往是你自身行为的结果。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灵性选择投生在为恶者之中,那么他清楚自己将面临怎样的诱惑,但这并不等于他知晓自己将要做的每一件事;因为他的所有决定都是出于自己 的意愿,或是说是自由意志的结果。灵性一旦选择了某条特定道路,就知道自己将要经历怎样的抗挣。因此,灵性了解自己即将面临何种性质的苦难,但并不清楚这些苦难会以何种形式出现。所有的细节都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力。只有那些关乎其命运的重大事件才能被预见。就如你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你知道自己必须格外小心,因为随时有摔倒的可能;但你并不清楚自己何时会摔倒,而假如你足够小心,也许根本不会摔倒。倘若你走在人行道上,却被一块瓷砖砸中了脑袋,你定然不会相信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天注定’吧。”[a]

260. 为何灵性会想要投生在为恶者之中呢?
“只有被送到那样的环境中,灵性才能经历他所请求的考验。为此,灵性必须投生到类似情况下;例如,为了克服自身的偷窃习性,他必须让自己与小偷为伍。”

■ 如果地球上再无任何坏人,那么灵性是不是就无法找到经历某些考验所必需的条件了?
“难道这有什么好遗憾吗?高度进化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邪恶投生无门,只有善良的灵性才能居住于此。你们应当竭尽全力,尽快让你们的地球也变成这样。”

261. 在为了达到圆满而不得不经受的各种考验中,灵性是不是必须面临每一种可能的诱惑?换句话说,他是不是必须经历所有有可能引发骄傲、嫉妒、贪婪、欲望等邪恶之情的情况?
“当然不是。你应该明白,有些灵性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可以让他们免受许多磨难的道路,而那些放纵自己踏上邪恶之路的灵性,则必须面对所有危险。例如,一个灵性可以要求财富,并被赐予财富。这一来,根据他的性格,他便有可能变得贪婪、奢糜、自私或慷慨,或者也有可能耽于声色犬马、沉溺于感官享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必须屈从于所有这些习性。”

262. 一个单纯无知且缺乏经验的灵性如何能够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世,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呢?
“上帝会为他列出应走之路,弥补他经验的不足,就像你们为刚出生的孩子所做的那样。然而,随着灵性自由意志的成熟,上帝会逐渐让他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此时,灵性如果不听从善灵的建议,便会选择错误的道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堕落’。”

■ 当灵性行使其自由意志时,他对于来世的选择是总是完全出于自主意愿呢,还是上帝强加给他作为赎罪的呢?
“上帝懂得耐心等待:他从不催人赎罪。尽管如此,当灵性出于其自卑或恶意而无法确定什么对自己最有用时,上帝若认为历经某世有助于灵性的净化和进步,同时也能作为灵性对罪孽的补偿,那么上帝就会强行让灵性经历此世。”

263. 在死后,灵性会立即做出选择吗?
“不会,因为许多灵性相信永恒的惩罚。正如我们告诉你的那样,这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264. 是什么在指引灵性去选择自己想要承受的考验呢?
“灵性会根据自身所犯错误的性质以及本着让自己更快进步的原则来选择赎罪方式。有的灵性为了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会让自己度过贫穷困苦的一生。有的灵性则希望自己经受住财富和权力的诱惑——因为财富和权力容易被滥用和误用,也容易导致各种欲念的滋生,因而比贫穷更加危险。还有一些灵性可能希望在与各种恶习为伍并与之斗争的过程中接受考验。”

265. 如果有灵性选择与恶习为伍作为一项考验,那有没有其他灵性只是出于臭味相投的亲近感以及想要同流合污或纵情物欲的念头才做出同样的选择呢?
“当然有,但仅限于那些道德意识尚不发达的灵性;这是考验的根源,为此,他们必须经受更长时间的考验。他们迟早会明白,耽于自身的原始欲念会产生多么可悲的后果,他们要忍受的,将是一段似乎永无尽头的漫长煎熬。上帝可能会让他们一直如此,直到其悔悟了自身所犯罪孽,并请求通过有益的考验弥补自己的过失。”

266. 灵性选择痛苦最小的考验,难道不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吗?
“对你而言,是的;对灵性而言,则并非如此。灵性一旦从物质中解脱出来,幻觉就会消失,他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

受世俗观念的影响,人往往只会看到考验中痛苦的一面。这就是为何人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认为选择那些伴随着物质享受的考验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然而,在灵性的生命中,他们会将这种原始而短暂的快乐与他们所能窥见的永恒不变的幸福进行比较;那么,就算要经历一些暂时的困难又有何关系呢?所以,一个灵性可能会选择最艰难的考验,经历最痛苦的一生,以期能够更快到达一个更好的状态,就像一个病人常常选择最苦口的良药,只为更快痊愈一样。那些有志于探索未知领地而令自己千古留名者,从不会寻求鲜花如锦的道路。他深知自己必须面对的危险,但也清楚一旦成功,自己将获得何等荣耀。

在脱离物质后,灵性对于事物的判断与我们会有所不同,考虑到这一点,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必经考验的这一教义看起来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灵性能提前看见自己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比世间的短暂快乐看上去要重要得多。每经一世,灵性都会清楚地看到自己获得了哪些提升,也明白自己在纯洁方面尚有哪些欠缺,离目标还有多远距离。正因如此,他们才心甘情愿地承受俗世生活的磨砺,甚至主动要求经历各种苦难,帮助自己更快达成目标。所以说,我们不必惊讶于灵性不喜欢温柔舒适的生活。在尚不圆满的状态下,灵性无法单纯地享受生活,而不经历苦难;他虽然只能窥见那个圆满的目标,却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而努力提升自我。

这样的例子我们平日里见得还少吗?难道没有人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不惜半世辛劳,兢兢业业,未有片刻放松或半点懈怠,自愿担当,任劳任怨,只为许自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那些自愿临危受命的士兵,那些为了科学或财富而置身于险境的探险家们,难道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荣誉加身或功成名就而心甘情愿地承受各种考验?为了自身利益或个人荣耀,人们有什么事不能屈服,有什么风险不能担当?任何一场优胜劣汰的考试对于想要实现职场晋升的人而言,不都是一次自愿参加的考验吗?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艺术或工业领域,所有位高权重之人无一不是从底层一步步做起来的,而这些底层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考验。人类生命便是灵性生命的写照;前者中发生之事,后者中必有对应,只不过前微后著罢了。多少世间之人为了进一步发展,尚且不惧挑战最困难的考验,那么能观望到更远前途,世俗生命对其而言不过如白驹过隙的灵性,难道就不会为了追求永恒的幸福而选择经历痛苦和艰难的一世吗?有人说,假如人生可以选择,他们会想要成为王子或百万富翁,但这些不过是 “一叶障目”的目光短浅之人。就像贪吃的孩子,你问他们长大后想做什么,他们一定会说: “蛋糕师或糖果师。”

同样的道理,旅行者走在迷雾缭绕的深谷中,肯定不知道自己脚下的道有多宽,路有多远,但当他们登上山顶,就能看清自己走过的路,知道前方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还有哪些障碍要翻越;因此,他们便会选择最可靠的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道成肉身的灵性就好比在山谷深处的徒步旅行者:一旦摆脱了尘世的束缚,就犹如登上了顶峰。对于徒步旅行者而言,他们的目标是在经过疲惫的长途跋涉后好好休息一番;而对灵性而言,他们的目标则是在经磨难和考验之后能够享受到无上喜乐。

所有的灵性都说,他们在游离状态时会寻找、学习和观察,以便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我们的俗世生活中,难道没有这样的例子吗?我们不也常常会耗费数年时间去寻找一份职业,寻找一份我们认为只有最契合自己的目标才会最终选择的职业吗?如果这一次失败了,我们仍会上下求索。我们所做的每一份职业都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时期。我们哪一天不是在选择着明天要做的事呢?那么,对于灵性而言,不同的俗世生命意味着什么呢?这无非是诸多的阶段,诸多的时期和诸多的时日;与灵性生命,即我们所知的灵性的正常生活相比,一段俗世生命不过是一篇过渡的章节而已。

267. 灵性能否在今生就为自己在后世所要经历的考验做出选择?
“灵性的愿望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意愿。然而,在灵性状态下,他看待事情的方式通常会有所不同。选择怎样的考验,这是灵性自己做出的决定;即便如此,灵性仍有可能在物质生命阶段就对此做出选择,因为灵性总归有超脱于其物质皮囊的时刻。”

■ 许多人渴望伟大和财富并不是为了赎罪或考验,不是吗?
“的确如此。肉体之所以渴望伟大和财富,是为了自身的享乐;灵性之所以渴望,则是为了经历它们可能带来的磨难。”

268. 灵性在达到纯洁无瑕的状态之前,是不是必须不断经受考验?
“是的,但这不同于你们所理解的考验,即你们所谓的 ‘物质磨难考验’。灵性在修行到一定等级后,即使其尚未达到圆满,也不再需要经历更多考验了。但他自始至终都必须承担一些苦难之外的责任,包括帮助他人,以修善自我;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有助于灵性的自我进化。”

269. 灵性在选择考验时,他有没有可能对这一考验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误判?
“灵性选择的考验有可能会超过他自身的能力,从而导致其失败;也有可能到头来对自己毫无益处,比如度过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的一生。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返回灵性世界,灵性就会意识到自己一无所获,从而会主动请求弥补失去的时间。”

270. 为何人一定要拥有或渴望追求某种不可替代的职业呢?
“在我看来,你自己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不正体现了我们所说的通过考验的选择和今世的努力所获得的结果吗?”

271. 如果有个处于游离状态的灵性正在考虑怎样的环境能让自己获得提升,他何以会想到通过投生于食人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呢?
“已完成进化的灵性是不会投生于食人族的——只有那些本性与食人族相同或进化程度较低的灵性才会这么做。”

据我们所知,地球上的食人族并不是最可怕的,在其他世界,食人族的野蛮和残暴可谓令地球望尘莫及。所以说,这些灵性在进化程度上甚至比地球上最低等级的灵性还要低。对于这些灵性而言,能投生于地球上的食人族就代表着一种进步——就像对于地球上的食人族而言,能在地球上从事某种需要其流血的职业也是一种进步。如果说他们的目标不高,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自卑感还不允许他们对更全面的进步做出设想。灵性只能逐渐进化;仅凭一次飞跃,并不能弥合野蛮与文明之间的鸿沟。这当中需要经历无数次的轮回转世,而这确实体现了它与上帝的正义是相吻合的;否则,每天那么多因找不到自我提升的途径,而不得不最终堕落而亡的人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上帝为何要剥夺赐予他们的恩惠呢?

272. 假如有个灵性来自于某个级别低于地球的世界,或来自于更为落后的人类,比如食人族,他也可以投生为文明人吗?
“是的,有的灵性的确会因为急于求成而误入歧途,不过,当他们置身于你们中间时,会表现出不同于你们的习惯和本能,因而会显得格格不入。”

正是因为这些人,才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社会中出现的残暴而悲惨的景象。对于他们而言,重新投生于食人族并不是降级处分,这不过是身复原位,甚至还有可能大受裨益。

273. 来自文明社会之人是否可能为了赎罪而转世投生于更落后的文化?
“是的,但这取决于赎罪的方式。曾残忍对待仆人的主人,日后可能会变成仆从,倒要反过来忍受他们曾对他人施加过的残酷待遇。曾经发号施令的上级,来世可能要服从那些曾经屈从于他们意志之人。对于滥用权力者,这就是一种赎罪,上帝会以这种方式要他们做出补偿。此外,善良的灵性也有可能选择转生于落后的文化社会,让自己扮演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角色,推动这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是一项使命。”


6. 死后的关系

274. 灵性的不同等级是否形成了一个权力的等级制度?他们中间是否存在主从关系和权威性?
“是的,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如此。灵性的权威是与其优越性相对应的,它通过一种不可抗拒的道德优势来体现。”

■ 低级灵性能逃避高级灵性的权威吗?
“正如我们所说:这是不可抗拒的。”

275. 一个人在世间享有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否一定会让他在灵性世界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会,因为卑者必升,大者必降。可以看看旧约中的《诗篇》是怎么说的。”

■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升和降呢?
“难道你忘了灵性的不同等级是根据其自身的功德来划分的吗?故而,世间的位高权重者很可能身处灵性中的最低等,而他们的仆从则有可能位列最高级。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耶稣不是说过 ‘凡自谦者,必升为高。凡自高者,必降为卑’吗?”

276. 那些世间的尊贵之人发现自己在灵性中却身份卑微,难道不会觉得很丢脸吗?
“当然,他们中大多数都会觉到很丢脸,尤其是生性骄傲和善妒之人。”

277. 在战斗结束后,如果一位士兵在灵性世界遇到昔日的将军,他还会承认对方是自己的上级吗?
“称谓无足轻重。真正的优越性才能决定一切。”

278. 不同等级的灵性是否会混杂一处?
“亦是,亦否;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能看见彼此,但也会相互区分。他们会根据情感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接近或远离对方,这一点与世人无异。灵性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你们的世界只是它的一个模糊映射。同一等级的灵性会因某种亲和力而彼此吸引,他们会以情感共鸣和共同追求的目标为基础组成团体或家庭:善良的灵性,因行善之愿而志同道合;邪恶的灵性,因为恶之欲而同流合污,他们因自身罪孽感到羞愧,欲谋求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

就像在一个大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虽然能相见和相遇,但彼此并无交集;品格的相似性是组成社会各阶层的基础,故善恶擦肩而过,无言无语。

279. 所有灵性都能随意走动吗?
“善良的灵性可行走四方,无所不往;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对邪恶的灵性产生影响。但是善灵居住的国度却禁止不圆满的灵性进入,目的是避免后者将其邪恶欲念带入这一领域。”

280. 善良的灵性与邪恶的灵性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善良的灵性总会设法与其他灵性的邪恶倾向作斗争,帮助他们进化——这是一项使命。”

281. 为何低等灵性会以引诱我们作恶为乐呢?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怨恨,因为他们未能成为善良的灵性。他们意图尽可能地阻挠缺乏经验的灵性达到至善,想让其他灵性承受自己所承受的一切。你们中间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吗?”

282. 灵性是如何彼此交流的?
“他们能看见彼此和了解彼此。语言是物质的:它只是灵性的反映。宇宙流体使灵性之间能够进行持续的交流,它是思想传输的介质,正如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一样。它犹如连接所有世界的宇宙电报线,使灵性能够跨越世界进行交流。”

283. 灵性能彼此掩饰自己的想法吗?他们之间能相互隐身吗?
“不能。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公开的,尤其是已达圆满的灵性。他们虽然彼此分离,但总能看见对方。不过,这一规则也并非绝对,因为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某些灵性也可以很轻易地进行隐身。”

284. 既然灵性不再拥有肉体,那他们如何还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并且让周围的其他灵性都能认出自己呢?
“灵性的个性取决于其灵性包,灵性包会赋予灵性截然不同的特征,就像人的身体一样。”

285. 在经历俗世生活后,灵性还能认出彼此吗?儿子能认出他的父亲、同伴和女性朋友吗?
“可以,而且如此等等,一代又一代。”

■ 那些在世间相识的人如何在灵性世界认出彼此?
“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前世,犹如阅读一本书籍。每当我们遇见前世的朋友和敌人,我们便会再现他们从生到死的过程。”

286. 灵性在离开凡肤俗体后,会不会立即看到那些已进入了灵性世界的亲人和朋友?
“不一定能马上看到。正如我们说过的,他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恢复自我意识,为自己揭开那层物质面纱。”

287. 在返回灵性世界时,灵魂会以怎样的方式受到迎接?
“正义的灵魂,会被视为倍受喜爱和期盼已久的兄弟姐妹;邪恶的灵魂,则会受到轻视和鄙夷。”

288. 当不纯洁的灵性看到另一个刚来的邪恶灵性时,他会是种怎样的心情?
“邪恶的灵性很高兴见到如自己一样被剥夺了无限幸福的同类,就像世间的同流合污之辈。”

289. 在我们离世后,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会有时来迎接我们吗?
“是的,如果是他们喜爱的灵魂,他们会来迎接。假如灵魂避开了一路的艰难险阻,他们便会向他表示祝贺,仿佛他远行归来;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帮助他摆脱肉体的束缚。对于善良的灵性而言,有爱他们的灵性来迎接他们,这是一种福赐;反之,那些品格不好的灵性,要么孤立寡与,要么朋党相为:这是一种惩罚。”

290. 亲人和朋友会在死后会重逢吗?
“这取决于他们的进化程度以及所选的修行之路。如果其中一个比另一个进化程度更高,进步速度更快,那他们就没法待在一起。他们偶尔会见面,但不会重新团聚,直到他们能够比肩并行,或达到同等的净化程度。此外,作为一种惩罚,灵性有时会被禁止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相见。”


7.灵性间的喜憎爱恶·天生一对

291. 除了因各种相似性而产生的普遍情感共鸣外,灵性之间还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吗?
“没错,这和人类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了肉体,联结灵性之间的纽带反而变得更为紧密,因为不再因情感的变幻莫测而受到影响。”

292. 灵性中间存在仇恨吗?
“除了不纯洁的灵性之外,没有任何仇恨,只有你们人世间才会有散播敌意和纷争之人。”

293. 在世间两个相互为敌之人,到了灵性世界后还会保留他们的怨恨吗?
“不会,通常灵性会明白他们之前的仇恨是毫无意义的,动机也是幼稚可笑的。只有尚不圆满的灵性在其完全净化之前,会保留一点敌意。若只是物质利益导致的分歧,他们就不会再去想它——无论其去物质化程度多低。假如灵性之间互不反感,且导致其分歧的原因已不复存在,那么他们便能愉快地再次见面了。”

这就像两个学生,一旦长到了理性的年龄,便能意识到他们之前的争吵是件幼稚的事,而不再心怀怨恨。

294. 如果两个人之前曾做过互相伤害的坏事,那么这种记忆会成为他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的阻碍吗?
“是的,这会让他们彼此之间保持距离。”

295. 生前曾被我们错怪亏待之人,死后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若他们本性善良,你又心存悔改,他们会宽恕于你。若他们本性邪恶,则可能难消怨恨,有时甚至会在后世与你追索纠缠。上帝可以允许将此作为一种惩戒。”

296. 灵性的个人情感容易发生变化吗?
“不会,因为灵性既不会误解彼此,也不能再互相欺骗。他们不再像伪君子一样躲藏于面具之后,所以,只要是纯洁的灵性,他们的情感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的仁爱是无上喜乐的源泉。”

297. 在世间彼此相爱的两个人,他们的这种感情是否会一直延续到灵性世界?
“当然会,只要是基于真正的情感共鸣;但倘若肌肤之亲甚于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则会就此终止。灵性之间的情感比世间的情感更为坚固,更为持久,因为他们不受物质利益和自我中心的影响。”

298. 有没有灵魂因为与生俱来的缘分而注定要在一起?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在宇宙的某个地方都有“我们的另一半”,而且我们终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与之相聚?
“并非如此,两个灵魂之间并没有特别或命中注定的缘分。灵性之间的聚合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灵性的等级,即他们的圆满程度。圆满程度越高,灵性就越团结。人类所有的弊病都源于不和谐;而和睦相处才能带来完整的幸福。”

299. 有的灵性使用 “另一半”来指代惺惺相惜的灵性,我们应该从怎样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词呢?
“这种表达并不准确。如果一个灵性是另一个灵性的另一半,那么当他们彼此分离时,灵性就是不完整的。”

300. 当两个完全惺惺相惜的灵性结合在一起后,他们会永远如此吗?还是说他们也有可能彼此分开,再与其他灵性结合?
“所有的灵性都是相互结合的。——我指的是那些已经达到圆满的灵性。在进化程度较低的领域,一个灵性如果取得了进步,便不会再与落后于他的灵性拥有相同的情感共鸣。”

301. 两个惺惺相惜的灵性是彼此互补呢,还是说这种情感共鸣是源自于一种完美的亲和力?
“灵性间彼此吸引的情感共鸣是其习性和本能完美契合的结果。如果一个灵性必须成为另一个灵性的补充,那他将失去自己的个性。”

302. 完美的情感共鸣所需要的亲和力是仅包括思想和情感的相似性,还是同时包含了后天知识的统一性?
“它包含了灵性的进化程度。”

303. 今天没有情感共鸣的灵性,在日后会不会变得更加契合呢?
“会的,总有一天所有的灵性都会如此。因此,当一个居住在落后领域的灵性达到圆满时,他就会前往其他的寄居地。但对于进化程度较高的灵性,若因未能通过应承受的考验而静止不前时,其重新结合的速度会更快。”

■ 两个惺惺相惜的灵性会失去情感共鸣吗?
“当然会,如果其中一个静止不前的话。”

“天生一对”的理论形象地描述了两个惺惺相惜的灵性彼此结合。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法,不可照字面含义理解。使用这一表述的灵性肯定不属于最高等级。他们思想的范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才会借助俗世生活中使用的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们必须摒弃这种两个灵性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无论分别多长时间,他们总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重新相聚的观念。


8. 俗世记忆

304. 灵性是否记得他在凡尘俗世中的事?
“是的,灵性几世投生为人,世间之事记得一清二楚,我向你保证,有时他也会嘲笑和怜悯自己生前的行为。”

就像一个人开始明白事理后,就会嘲笑自己年轻时的愚蠢或童年时的憨傻。

305. 在死后,灵性会完完全全地骤然恢复其最后一世的记忆吗?
“并非如此,它是一点点恢复的,犹如拨雾见月,逐渐显露,具体取决于灵性的专注程度。”

306. 灵性是否记得其生前的所有细节,只需一瞬间的回忆,所有往事便历历在目?
“灵性对于前世之事的记忆,取决于事件本身对作为灵性的他所造成的后果;不过,你也要明白,有些事情他根本不看重,甚至根本不想去回忆。”

■ 如果他想的话,他还能记得吗?
“他可以回忆起最微小的细节和事情,可以回忆起各种事件,甚至想法,但如果这样毫无意义,他并不会这么做。”

■ 他能否看清其前生之于后世的意义?
“诚然如此。与居于肉身俗体时相比,他能看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他明白自己需要不断净化,才能最终达到无限;他也知道每经一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摒除自身的不纯洁。”

307. 他的前世生活是如何在其记忆中展现的呢?是靠他努力想象出来,还是像画卷一样呈现在他眼前?
“两者皆有。凡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一举一动皆历历在目,宛若再现眼前。其他的则或多或少被抛诸脑后,甚至被完全遗忘。灵性的去物质化程度越高,他对于物质事物的重视程度就越低。你也许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游离的灵性被召唤而来,虽然才刚离尘世,却已全然不记得他生前所爱之人的名字,或者在你看来非常重要的细节。这是因为他对这些已不再关心,所以已将其完全遗忘。然而,他会清楚地记得有助于其自身提升的重要事件。”

308. 灵性能否记得其所有的轮回转世?
“他的过去会完整地展现在自己面前,就像旅行者已走完的旅程一样。然而,正如我们已指出的,灵性并不能分毫不差地记得自己的所有举动,他只会根据这些事情对其当前现况的影响来保留记忆。至于灵性最初的那些可能被视为其幼年期的轮回转世,它们早已迷失于虚空,湮没在遗忘的夜色中。”

309. 灵性如何看待其刚刚脱离的肉体?
“就像一件不合身的衣服,穿上时让他倍感束缚,脱掉时他便会感到高兴。”

■ 看到自己的肉体腐烂,灵性会有何感受?
“通常会显得漠不关心。此物已不再与他有关。”

310. 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灵性是否还会认出自己前世的骨肉之躯或属于自己的其他东西?
“有时会。这主要取决于他看待世间事物的视角高度。”

311. 我们对灵性生前遗物所表示的尊重是否会引起灵性对这些遗物的关注?他是否会欣然看待这种尊重?
“对于灵性而言,能被人记住总是件高兴的事。我们保存的那些曾属于灵性的遗物会唤起灵性的记忆,但认为这会吸引灵性对你,而非物品本身的关注,则是一种想当然。”

312. 对于上一世经历的痛苦,灵性是否会保留其记忆?
“他们常常如此,因为这种记忆能让他们更懂得感激其现在作为灵性所享受到的幸福。”

313. 一个曾在世间快乐生活的人,是否会为自己抛却享乐而感到遗憾?
“只有低级灵性才会对这种享乐感到惋惜,这种享乐与灵性本性中的不纯洁相一致,且必须通过经受苦难才能补偿。对于已经完成进化的灵性而言,永恒的幸福比世间稍纵即逝的享乐好一千倍。”

就像一个成熟之人不再关心童年时让自己开心的事一样。

314. 如果一个人为了一个有益的目标开启了一项伟大事业,最后却因死亡而不得不被迫中断,那他会为自己的未竟之事而感到悲伤吗?
“不会,因为他明白,其他人一定会实现这一目标。相反,他会努力影响其他人去继续从事这项事业。他在世间的目标是造福人类;而这一目标在灵性世界并无二致。”

315. 一个人死后是否会保留对其生前所留艺术品或文学作品的热爱?
“根据自身进化的程度,他往往会从不同角度去评价自己生前的作品,而且经常是,他生前最为欣赏的,死后却未见得赞成。”

316. 对于在世间为艺术和科学进步而从事的工作,灵性是否仍会有兴趣?
“同样,这也取决于他的进化程度,或取决于他必须完成的使命。在你们看来的宏伟大事,于某些灵性而言,往往只是一桩小事,不过像学者欣赏学生的作品而已。他们只在意那些关乎转世灵性的提升和进化之事。”

317. 在死后,灵性还会保留其对故土的爱吗?
“原则始终不变:对于高等灵性而言,家园就是宇宙;而在世间,家园就是最多亲密之人的聚集之地。”

灵性的状况及其看待事物的方式,是随其自身道德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等级较高的灵性通常只在世间做短暂停留,因为与无限的伟大相比,在世间所做的一切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对他们而言,世人最为看重的东西是如此幼稚,以至于这个世界对其并无多大吸引力,除非他们受到召唤去协助人类的进步。经常留在此地的是中等灵性——尽管其道成肉身时,通常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事物。普通灵性算得上是久居一族,他们是构成这个无形世界的主要群体。他们彼此之间并无太大区别,往往拥有相同的想法、品味及其肉体皮囊所具有的倾向。他们会参与我们的聚会、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娱乐,参与的积极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倘若这些不能再满足他们的激情,他们便会转而与那些在世间自我沉伦、纵情声色犬马之徒为伍。不过,这当中也不乏严肃正经的灵性,他们会为了教育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观察和审视世间之事。

318. 在灵性生命中,灵性的思想会发生改变吗?
“改变非常之大;他们的思想会随着自身的去物质化而发生巨大变化。有时,他们可能会很长时间保持某种相同的想法,但随着物质影响的逐步减少,他们看待事情也会越来越清晰。这也是他们寻求提升的一种途径。”

319. 既然灵性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已经历了灵性生命,那为何在返回灵性世界时会感到困惑呢?
“这只不过是他觉醒后的最初效应和困惑状态。在此之后,一旦恢复了前世的记忆,并随着俗世生活印象的逐渐消失,他便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状况。” (参见第 163 问和第 164 问)


9. 悼念亡者·葬礼

320. 灵性对于被世间爱他之人所怀念是否敏感?
“远超过你的想象。对于已经感到幸福的灵性而言,被人铭记会增强他的幸福感;而对于沮丧失望的灵性而言,则会令他们感到安慰。”

321. 万灵之日对于灵性而言是否具有更为庄严的意义?他们是否会去探望那些在自己墓前祈祷之人?
“在那天,灵性会像平日一样回应思念的召唤。”

■ 这对他们而言相当于一次墓前聚会日吗?
“在那天,由于会有更多的世人召唤他们,所有许多灵性会聚集在一起;不过,所有的灵性都只会关注他们的朋友,而非不相关的人群。”

■ 他们会以怎样的形式前来,如果现身的话,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以我们认识的他们前世的模样。”

322. 被世人遗忘的灵性,既使其墓前无人祭奠,他是否也会兀自前来,并会因未见到缅怀自己的亲友而感到难过?
“尘世对其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们只不过心有挂念而已。假如没人再爱他们,灵性与尘世便再无牵挂。在他们眼前的,将是整个宇宙。”

323. 到其墓前祭奠是否比在家中为其祷告更令灵性感到欣慰?
“墓前祭奠是哀悼离世灵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思念之情的一种外化。正如我之前告诉你的,关键在于心怀敬意去缅怀亡者的祈祷者。只要是由衷悼念,在何处并不重要。”

324. 灵性是否会欣然参加和观看为纪念生前的他而修建的雕像或纪念碑的揭幕仪式?
“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大多会去观看;但与其说他们在乎世人对自己的敬仰,不如说更在乎世人对自己的怀念。”

325. 有人希望自己死后一定要被埋葬在某个特定之处,这种愿望从何而来?死后回到那个地方会更让他们感到慰藉吗?对世俗之事的重视是不是代表着灵性不纯洁的本质?
“灵性对某个地方的依恋之情代表着一种道德上的局限性。世间的此地与彼地,对于高度进化的灵性而言有何区别?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灵魂终将与所爱之人团聚,哪怕彼此的骨骸相距千里?”

■ 将家族中所有成员的遗体合葬于一地的风俗是否毫无意义呢?
“并非如此。这是一种吊唁亲人的虔诚习俗和见证。尽管这种合葬对于灵性而言并无多大意义,但它对人类而言还是有益的——至少可以让他们更集中地缅怀先人。”

326. 当一个灵魂以灵性的身份返回世尘时,他是否会感动于世人对其遗体所表示出的敬仰?
“一旦灵性达到了一定的净化程度,不再怀有尘世的虚荣心,便能理解死后万事皆空的道理。诚然,如你所知,在死后的最初时刻,有的灵性会因世人向自己致以敬意而倍感欣慰。有的灵性则会因看到自己的皮囊被世人所遗忘而感到不安,因为他们仍对这个世界持有某些偏见。”

327. 有没有灵性会去观看自己的葬礼?
“他们经常会这样做,但假如他们仍处于困惑状态,有时会弄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 如果他们的葬礼上来了很多人,这会让他们感到高兴吗?
“或多或少会如此,具体取决于参加者的哀悼之情。”

328. 灵性是否会参加其继承者的聚会?
“通常会。上帝的意志在于他的训诲,也是对有罪者的惩罚。在这些聚会上,灵性会对其继承者们所宣称的情感哪些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做出判断。所有的情感在灵性眼中都是无可掩藏的,看到子孙们贪婪瓜分财产时将各自的真实情感暴露无遗,灵性会感到失望;然而,这样的后世子孙也终会有因果报应之时。”

329. 在所有的文化中,人们对于亡者一直有种本能的尊重,这是源自于对来世的直觉吗?
“这是由此导致的一个自然后果。没有对来世的直觉,这种尊重就毫无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此处借用阿拉伯语的表达方式“maktub”,其意为“天注定”。——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