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书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2.与世隔绝的生活·沉默发愿

769. 我们理解,作为一项普遍原则,社会生活是建立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的。但是,既然每个人的品味都是自然形成的,假如有的人就是对绝对与世隔离的这种品味感到满足,那为何要对此进行谴责呢?
“这只是利已主义的满足。还有一些人在喝醉的时候也会感到满足。你会赞成吗?一个人对任何人都毫无益处的一生是无法取悦上帝的。”

770. 对于那些为了逃避外界的伤害而完全隐世而居之人,应当如何看待?
“他们是双倍自私之人。”

■ 但如果这种隐居是通过刻意的艰苦守贫来进行赎罪的,这难道不能修积功德吗?
“最大限度地行善,而非做恶,这才是最好的赎罪。通过这样的隐居,他们虽然避免了一种恶,却陷入了忽视仁爱和仁慈法则的另一种恶。”

771. 我们应如何看待那些放弃世界献身于救济不幸者之人?
“他们通过谦卑提升自己。他们让自己超脱于物质享乐之上,通过履行劳动法则来行善,他们将拥有双倍的功德。”

■ 我们又应如何看待那些那些为了寻求某种劳动所需要的安宁而隐退之人?
“这不是自私自利者的绝对隐退。他们并未与社会隔绝,而是在为其工作。”

772. 对于某些教派自古以来所规定的沉默发愿应如何看待?
“你也可以问,说话是不是自然的能力,以及为何上帝要赋予人这种能力。上帝谴责的只是滥用,而非使用他所赐予的能力。尽管如此,沉默有时也是有益的,因为沉默时,你会唤起内心的回忆。你的灵性变得更加自由,并且可以和我们交流。但是,沉默发愿是愚蠢的。毫无疑问,那些将这种沉默视为美德之人本意是好的,但他们的错误在于没有充分了解真正的上帝律法。”

绝对沉默的发愿,就像与世隔绝的发愿一样,它剥夺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可以为其提供行善以及遵循进步法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