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撇下父母和孩子

4. 每个为了跟随我而撇下房屋、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孩子或土地的人,都将会获得百倍的报偿,并且得到永生。(《马太福音》第 19 章第 29 节)

5. 彼得又说:“您瞧,我们撇下了一切,跟随了您!”耶稣于是对他们说:“我实话告诉你们吧:事实上,所有为了上帝王国的缘故,而离开他们的家园、妻子、兄弟、父母和孩子的人,将会在今世得到更多,并且在来世享有永恒的生命。”(《路加福音》第 18 章第 28 节至第 30 节)

6. 还有一个人说:“主啊,我将跟随您,但是,请先让我回去向我的家人告别。”但是耶稣对他说:“手扶犁耕作,却又朝后看的人,对神的国是不合适的。”(《路加福音》第 9 章第 61 节至第 62 节)

如果对于词语没有争议,我们就得来探究一下这些话语所表达的思想,很显然:来世的利益应放在人类利益和各种考量因素之上,
因为这样的思想才符合耶稣教义的本质,而抛弃家庭的理念则是对耶稣教义的否定。

除此之外,那些宣扬为了祖国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和家庭情感的箴言,我们见得还少吗?有谁会责怪一个儿子离开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妻子和孩子去保卫他的国家?相反,他为了履行职责而抛下家庭的温馨和爱情的甜蜜,这难道不是修功积德之事吗?如此看来,有的职责是高于其他一切的。难道法律没有规定,女儿离开父母去与丈夫团聚是一种义务吗?尽管这世间有许多令人肝肠寸断,却又不得不为的分离,情感却并未因此而破裂。距离不会减少对父母的尊敬关怀,也不会减少对孩子的呵护关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从字面上来理解(除了“恨”一词),这些话语也既不是对孝敬父母这一诫命的否定,也不是对父母慈爱这一情感的否定——如果按照其精神上的含意来理解的话,就更是如此。这些话语旨在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关注来世的责任有多么迫切。此外,在某一个文化或时代中,由于风俗习惯的缘故,家庭纽带关系相对较弱,所以它们受到的冲击小于在一个道德水平更高的文明中所受到的冲击。这种纽带关系在早期文化中显得较为薄弱,后来则随着情感和道德意识的发展而逐渐加强。分离本身就是进步的必要条件;它既存在于家庭中,也存在于文化中,如果没有相互交融,没有相互融合,分离也必将退化。这是自然法则,既有利于道德的进步,也有利于身体的发育。

在这里,我们只是从世俗的观点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灵性主义使我们能够从更高层次来看待这些问题,它揭示了真正的情感纽带存在于灵性之间,而非肉体之间;揭示了这样的纽带既不会因为分离——甚至不会因肉体的死亡而被打破;以及揭示了通过灵性的净化,真正的情感纽带会在灵性生命中得到加强: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真理,因为它为人们承受生活的世事变迁赋予了极大勇气。(参见第四章第 18 节和第十四章第 8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