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孝顺

3. “孝敬父母”这条诫命是仁爱和爱邻里这一普遍律法的结果;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何以爱他人?只不过,“孝敬”一词从这一方面而言还有一项附加义务:孝顺。上帝以此指明,一个人爱父母,还必须对父母尊重、体谅、谦恭和顺从,这意味着我们有义务以更严格的方式向父母履行仁慈要求我们为他人所做的一切。这种责任理所当然地也应延伸到那些取代父母之人,他们的功德更甚,因为他们的奉献并非一种义务。凡是违反这条戒命之人,上帝总会予以严厉的惩罚。

孝敬我们的父母不仅需要尊敬他们,还意味着在他们需要之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在他们年老时承欢膝下,待奉左右,让他们颐养天年,天伦永乐。

真正的孝顺体现在父母贫乏之际。什么才算是真正履行了这条诫命呢?是能让父母勉强糊口而不至于饿死,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却以为做了件了不起的大事?还是说,仅仅将父母扔在简陋无比的屋子里,让他们不至于流落街头就行了,自己却独自过着穷奢极侈的舒适生活?倘若子女这样做不是出于恶意,自己也不用以做家务的形式来换取子女对自己的赡养,这样的父母甚至会认为自己是幸运的!难道年老体衰的父母就理应成为年轻体壮的子女的佣人吗?有哪一个母亲让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为自己的养育之恩支付过任何报酬?她何尝计算过孩子生病时,自己照顾过他们多少次,又何尝在意过满足孩子各种需求时,自己费尽了多少周折?非也!子女之欠父母,不仅仅在于当供给父母起码的生活之需,更在于竭尽所能让父母感受到照顾与关爱,正如自己儿时曾经受到父母的照顾与关爱一样,这是一笔神圣的债务。唯有这种孝顺才会为上帝所悦纳。

因此,一个人若不懂得感恩父母在自己幼弱之时给予自己的帮助,不懂得感恩父母不仅让自己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还让自己拥有了高尚的人格,不懂得感恩父母为了能让自己幸福安宁,再苦再累也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必将有祸。这些忘恩负义之人有祸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会受到忘恩负义的惩罚;他们将受到来自至亲至爱之人的打击,时是在现世的生活中,当然也有可能是在另一个世界,到那时,他们曾让人承受过的,他们自己也要亲身承受。

的确,有的父母不承认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子女未尽到父母应尽的义务;然而,上帝自会惩罚他们,但他们的子女不能。责备自
己的父母不是为人子女该做之事,因为他们自己也许理应受到如此待遇。如果仁慈律法要求人们做到以德报怨,宽容别人的缺点,不讲他人的坏话,忘记和原谅别人的错误,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那么对于自己的父母又何止是这些义务呢?因此,子女对待自己的父母,必当遵循耶稣关于对待他人的所有戒律,而且每个子女都应当告诫自己,任何一种行为,若对陌人生而言是理当受到谴责的,那对自己的父母就更是如此,前者或许还仅仅是一个过错,后者就有可能演变成犯罪,因为此举不仅缺乏仁慈,还增加了一条忘恩负义的罪名。

4. 上帝说:“你要孝敬父母,使你得以在你之神耶和华赐予的土地上长久居住。”可他为何要应许将尘世的生活,而非天国的生活作为奖赏呢?答案就在这句话中的“神所赐你的”,现代版本的《摩西十诫》中删除了这几个字,其意思就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有必要回顾一下希伯来人在被告知这句话时的情况和他们的思想。当时的希伯来人还不知道有来世,他们的视线也尚未超出血肉之躯的局限。故凡其所能见者,印象则深,凡其不可见者,印象则浅;正因如此,上帝才会用适合他们的语言对他们说话,就像面对孩子时,人们总会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对他们说话。在当时,希伯来人居住在沙漠里,神赐给他们的地就是应许之地,这是他们心之所向的目标。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求,所以上帝告诉希伯来人,他们将长久居住,意思是指,如果他们遵循神的诫命,就能长久居住在此。

而等到耶稣到来的时候,希伯来人已经拥有了更加成熟的思想。是时候给他们一些不那么物质化的营养了,所以耶稣向他们提到了灵性生命,对他们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你们的善行将在那里,而不是在这世间得到报偿。”这句话将物质上的应许之地变成了天堂里的家园。此外,耶稣还要他们遵循“孝敬父母”的诫命,他所应许他们的不再是大地,而是天堂。(参见第二章和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