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宽恕他人,上帝才会宽恕你

1. 仁慈之人受到祝福,因为上帝会施予他们怜恤。(《马太福音》第 5 章第 7 节)

2. 如果你们宽恕别人的过错,你们在天之父也会宽恕你们的过错。如果你们不宽恕别人,你们在天之父也不会宽恕你们的过错。(《马太福音》第 6 章第 14 节至第 15 节)

3. 如果你的兄弟亏待了你,不要声张,只在你俩之间指出他的错误。如果他听得进你的话,你就挽救了你的兄弟。彼得走上前来问:“主,如果我的兄弟不断亏待我,我要原谅他几次呢?七次够吗?”耶稣说:“我告诉你,不只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第 18 章第 15 节和第 21 节至第 22 节)

4. 仁慈是对温柔的赞美,因为不懂仁慈之人,亦无法做到温和宁静。仁慈在于不念旧恶和宽恕过错。心怀仇恨和怨念,意味着这个灵魂既不先进也不伟大。不念旧恶是不怀记他人对自己的侮辱,这是高级的灵魂特有的品质。有的人总是焦虑不安、满腹狐疑、愤气填胸;有的人则冷静沉着、性情温柔、心怀仁慈。

那些说“我永不饶恕”的人有祸了,因为他们即使不被别人定罪,也一定会被上帝定罪。倘若一个人不能宽恕别人的错误,又有何权利祈求自己的错误得到宽恕呢?耶稣说要宽恕别人,不只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意在教导我们,仁慈是没有限制的。

尽管如此,宽恕有可能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伟大而崇高,慷慨大度、别无用心,小心翼翼地维系对方的自尊与情感,即使对方理当受责;另一种,被冒犯者——或自认为被冒犯者——在宽恕对方的同时却附加屈辱的条件,施加沉重的压力,这种宽恕并不能安抚对方,只会激怒对方。这种人若对他人施以援手,绝非出于仁慈,而是出于炫耀,目的在于告诉全世界:“看,我多慷慨!”此情此景之下,双方怎能真诚和解?当然不能,这与慷慨大度无关,不过是满足骄傲的自尊心罢了。一个人在争论中若更多地表现出和解的意愿,说明其灵魂更无私、更仁慈、更伟大,这样的人总能赢得公正之人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