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第十六章: 你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钱

■ 富人的救赎
■ 莫要贪婪
■ 耶稣住在撒该家里
■ 关于为富不仁的寓言
■ 关于银币的寓言
■ 财富天赐有用;贫富考验
■ 贫富不均
■ 灵性所传教义

. 真正的所有权
. 财富的利用
. 超然于世俗财物
. 财富的传递



富人的救赎

1. 你们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你们会恨这个,爱那个;或者忠诚于一个,轻视另一个,你们不可能同时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钱。(《路加福音》第 16 章第 13 节)

2. 一个年轻人来问耶稣:“好老师,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到永生?”耶稣说道:“你为何称我好呢?只有上帝是好的!如果你要想得到永生,就必须遵守诫命。”那人问:“遵守什么诫命?”耶稣说:“‘不可杀人,不可通奸,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要孝敬父母’,还有‘爱人如爱己’。”

年轻人说:“我遵守了所有这些诫命,我还需要做其它的事吗?”耶稣回答:“如果你想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那么去卖掉你所有的财产,把钱分给穷人,这样你在天堂就会有财富了。然后你来跟随我。”

年轻人听了这话,就心怀悲伤地走了,因为他很富有。耶稣对他的门徒们说:“我实话告诉你们吧,富人要进天国真是太难了。是的,我告诉你们,骆驼钻过针眼都要比富人进天国还容易呢。” [1](《马太福音》第 19 章第 16 节至第24节;《路加福音》第 18 章第 18 节至第 25 节;《马可福音》第 10 章第 17 节至第 25 节)


莫要贪婪

3. 此刻,人群中有人对耶稣说:“老师,请吩咐我的兄弟和我一起分我父亲的遗产吧!”但是,耶稣对他说:“你这个人呀,谁任命我做你们的裁判人或公断人的呢?”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一定要当心,要免去一切贪婪,因为,即使一个人拥有的比他所需要的还多,他也不会从他的财产中获得生命的。”

耶稣接着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地里的庄稼收成非常好,于是他便寻思道:“我没有足够的地方去储存我的粮食,我该怎么办呢?”然后他说:“这是我将要做的:拆掉我原来的粮仓,再盖一些更大的,那样我将把我所有的粮食和好东西都储存在那里,并且我将对自己说:‘我存的钱粮足够很多年的,所以,就只管安安逸逸地过日子,尽情地吃喝玩乐吧!’”但是,上帝对他说:“傻瓜,今晚你的生命将被夺走,那么,你准备的东西又归谁呢?”

“这是为自己积累钱财的人会遇到的事,在上帝的眼里,他并不富有。”(《路加福音》第 12 章第 13 节至第 21 节)


耶稣住在撒该家里

4. 耶稣进了耶利哥,从城里经过。那里有一个叫撒该的税吏长,非常有钱。他很想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是,因为他身材矮小,所以人群总是挡着他的视线。无奈,他只好跑到人们前头,在耶稣将要经过的那条路上,爬上了路边的一棵桑树,以便能够看到耶稣。耶稣走到那棵树下时,抬起头对撒该说:“撒该,赶快下来吧,我今天要住在你家里。”于是撒该赶紧从树上下来,满心欢喜地迎接耶稣的到来。人们看到这个情景,就开始抱怨道:“耶稣竟然到罪人家做客!”(参见《引言》中关于“税吏”的词条部分)

撒该垂手直立在耶稣的面前,对主说:“主啊,您看,我将把我财产的一半分给穷人,如果我骗取了谁的东西的话,我会多还给他四倍的东西。”耶稣对他说:“今天,拯救光顾了这所房子,因为这个人也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因为人子来到这里,是要寻找和挽救迷失的人们的。”(《路加福音》第 19 章第 1 节至第 10 节)


关于为富不仁的寓言

5. 从前,有一个富人,每天穿着华丽的衣服,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有一个名字叫拉撒路的穷人,他浑身生疮,常常躺在财主家的大门口。他每天都盼望着用财主桌上掉下来的残羹剩饭充饥,甚至连狗都跑过来舔他的疮。后来,这个可怜的人死了,天使把他抬到了亚伯拉罕的身边。然后,那个财主也死了,并被埋葬,在地狱里他受着折磨,他抬头望去,看到了远处的亚伯拉罕,还看到了拉撒路站在他的身边。财主便大喊道:“我父亚伯拉罕,可怜可怜我吧!请派拉撒路来吧,好让他用指头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吧,因为我在这火焰里痛苦不堪!”

但是,亚伯拉罕说:“我的儿子,你要记住,你在生前,享受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拉撒路却受尽了苦难。但是,现在他在这里舒舒服服的,而你却在痛苦之中。

“不仅仅如此,而且我们和你们之间有一道深沟,所以,我这边想过去的人过不去,你们那边想过来的人也过不来。”

财主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乞求您,父亲,派拉撒路到我父亲家去,因为我有五个兄弟,让拉撒路告诫他们,以便将来他们不会到这个受尽折磨的地方来。”但是,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著作,让你的兄弟去听从它们的话吧。”那个财主又说:“不行啊,父亚伯拉罕,如果让死人到他们那里去,他们才会悔改。”亚伯拉罕对他说:“如果他们不听摩西和先知的教导,即使有人从死里复活,也不会使他们信服的。”(《路加福音》第 16 章第 19 节至第 31 节)


关于银币的寓言

6. 主就像一个要离家出门旅行的人,他叫来他的奴仆,让他们看管他的财产。他根据各人的能力,按比例把财产分给他们管理。他给第一个奴仆五袋银币,给第二个奴仆两袋银币,给第三个奴仆一袋银币,然后出门了。得到五袋银币的奴仆立刻着手工作,用这五袋银币赚回了五袋银币;同样,得到两袋银币的奴仆也赚回两袋银币;但是得到一袋银币的奴仆出去在地上挖了个坑,把主人的钱藏了进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跟他们结帐。得到五袋银币的奴仆走到主人面前,多交上五袋银币。他说:“主人,您让我掌管五袋银币,我用它们赚回了五袋银币。”主人对他说:“干得好!你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奴仆。你在小数量的钱上值得信赖,我会让你管理更多的事情,进来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吧!”得了两袋银子的奴仆走过来,说:“主人,你让我掌管两袋银币,我用它们赚回了两袋银币。”主人对他说:“干得好!你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奴仆,你在小数量的钱上值得信赖,我会交给你管理更多的事情,进来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吧!”得了一袋银子的奴仆走过来说:“我知道您是个苛刻的人,您要在没有栽种过的地里收获,在没有播种的田里收庄稼,我害怕,所以我找了个地方,把您的银币埋在那里。这就是 你给我的那袋钱。”主人对他说:“你这个懒惰的恶奴!你知道我在没有栽种过的地里收获,在没有播种的田里收庄稼,那么你就该把我的钱存进银行,这样在我回来的时候,至少还能得到我的钱生出的利息。你们把这袋银子拿走,交给那个掌管十袋银币的奴仆。只有充分利用手中一切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甚至得到比他所需要的还要多。如果不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人,甚至连他所有的一切也会被拿走。你们把这个没用的奴仆赶到黑暗里去,在那里人们都将切齿痛哭。”(《马太福音》第 25 章第 14 节至第 30 节)


财富天赐有用;贫富考验

7. 假如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耶稣的某些话,有人或许会以为,财富是拥有财富之人想要获得救赎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但事实上这并非耶稣的本意;如此说来,上帝将财富赐于一人手中,就相等于给了此人一个工具,让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这种想法显然有违常理。毫无疑问,财富的确是一个非常令人难以把握的考验——它令人向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难以言喻的魔力,故与贫穷相比,财富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它是最能触发傲慢、自私和欲望的诱因动机,也是最能使人心沉迷于尘世,从而远离天国的牢固羁绊。有的人由贫变富,很快便忘记了自己以前的处境,忘记了那些和自己一起生活之人以及接济过自己之人,他们变得麻木不仁、自私自利、虚荣傲慢,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然而,尽管财富会让前路变得艰难,但并不意味着无路可走,也不意味着财富不能成为善假于物之人的救赎手段,就好比毒药如果运用得当,亦可治病救人。

面对询问如何才能得到永生的年轻人,耶稣答道“抛弃所有,然后来跟随我”。他这番话并不是说只有倾尽家产,散尽家业,才能凭此获得救赎;相反,他的意思是说,对世俗财富的依恋是救赎的一大障碍。事实上,这个年轻人认为自己遵守了几条诫命,就等于遵守了律法,所以并不想放弃自己的财富。他对于永生的渴望尚未达到愿意做出这般牺牲的程度。

耶稣向此人提出的是一个决定性的考验,目的在于揭示此人的思想核心。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这个年轻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不伤害任何人,不诽谤他的邻居,既不虚荣也不骄傲,而且孝敬自己的父母。然而,这还算不上践行真正的仁慈,因为他的美德尚未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这恰恰是耶稣真正想要说明的问题。这是“没有仁慈,就没有救赎”这一原则的实际应用。

若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些话,难免会得出一个结论,即财富必须抛弃,因它是来世幸福的阻碍,也是世间万恶的根源。此外,产生财富的劳动也当受到谴责。这无疑是一个荒谬的结论,它只会令人类倒退回原始时代,而且它本身也违背了作为上帝律法之一的进步法则。

如果要说财富是诸恶之源,说它会激发各种恶欲,挑起各种罪行,那么该受谴责的并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人们对于财富的滥用,正如他们滥用上帝的恩赐一样。由于这种滥用,他们使原本对自己极为有用之物反而变得有害;不过,这也正是地球世界处于低等状态导致的结果。如果财富只能产生邪恶,上帝就不会将它放诸世间。是否能利用财富创造美好的事物,这完全依赖于人类自身。财富即使不是影响道德进步的直接原因,那也肯定是推动智力进步的一大重要因素。

事实的真相是,人类肩负着为实现地球的物质进步而努力劳动的使命,通过对地球的改造和净化,终有一天使这里成为适合全人类居住的世界。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提高生产力势在必行。一个国家若生产力低下,便只能到别处另寻出路。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国与国之间免不了相互打交道,建立联系。为了促进这种关系,必须消除导致各国分裂的有形障碍,加速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千百年来,人类世代奋斗,只为从广袤的大地获取丰富的物产;努力探索科学,只为寻求更安全高效的生产方式。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一不需要资源;需求促使人类创造财富,正如需求驱使人类发现科学一样。鉴于这些努力,人类必需从事的活动相应增加,人类的智力水平随之提升,这种智力最初主要集中于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日后将帮助人类理解伟大的道德真理。因为财富是执行这些任务的主要手段,所以没有它,就无法从事更多伟大的工作,无法开展更多的活动,也不会有激励,不会有研究。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财富是推动进步的因素之一。


贫富不均

8. 对于只考虑现世的人而言,贫富不均就是其无法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第一个问题在于:为何不能所有人都一样富有?之所以不可能人人均富,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创造财富的智力水平不一样,进取精神不一样,勤勉程度不一样,或者每个人在固守财富方面的节俭习惯与前瞻思维不一样。此外,从数学上可以证明,如果将财富平均分配,每个人都只能分到最少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即便进行了这样的分配,很快也会因为人类性格和能力的多样性而打破这一平衡;就算这种分配具有可能性和持久性,每个人也只能做到勉强度日,这必然会终结为促进人类进步和福祉而付出的伟大努力;在每个人都只能勉强度日的情况下,便不会再有迫使人类进行伟大发现以及投身重要事业的刺激因素。如果上帝将财富集中在某些地方,那是因为这样可以实现财富的扩张,从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在接受这一事实时,人们可能会问,为何上帝会将财富赐予那些无法让财富结出硕果而为所有人谋利之人。这正是上帝智慧和良善的又一证明。上帝赋予人类自由的意志,并希望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懂得区分善恶,真正做到行善为良,而这一切皆是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和意志的结果。人类无论是向善还是从恶,绝不是宿命的结果,否则他们就只不过是消极被动、不负责任的工具,与动物实无二异。财富对于人类而言的确是一种道德上的考验;但它同时也是推动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上帝所希望的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财富,而是不断滚动的财富。所有人在某一特定时间都会拥有财富,目的在于将财富假他们之手来检验其能否善用财富。然而,所有人同时拥有财富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而且,若所有人都拥有财富,就没有人愿意去工作,这必将影响整个地球的进步;所以说,每个人会轮流拥有财富。今天未拥有财富之人,要么是以前已经拥有,要么是未来即将拥有;现在拥有财富之人,明天可能就一无所有了。有富人也有穷人——因为既然上帝是公正的,那么每个人都必须轮流工作。对某些人而言,贫穷是对耐心和顺从的考验;而对其他人来说,财富是对仁慈和自我克制的考验。

有人滥用财富,满足因其贪婪引发的各种卑鄙的欲念,这种行为可悲可叹,理应受到谴责。人们或许会问,将财富赐予这些人是否真的体现了上帝的公正。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只有一生一世,那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证明这种世间财富的分配方式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不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现世生活,而是考虑生命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合理平衡。故从今往后,穷人再无理由指责上帝或嫉妒富人,富人也再无理由对穷人幸灾乐祸。若有人滥用财富,也并非通过法令或禁止奢侈的法律来矫正这种错误。法律可以暂时改变一个人的外在,但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内心;这就是为何这些法律的期限都不长久,而且总是伴随着愈发不受约束的反抗行为。邪恶的根源在于自私和傲慢。当人类依照仁慈律法自我约束,各种各样的滥用行为也会自行终止。


灵性所传教义
真正的所有权


9. 能从这个世界带走的,才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来时所见,去时所留,皆只能享之于有生之时。然而,对于死后不得不放弃的,他们生前只能享受,而非真正拥有。那么,他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呢?这无关肉体,仅关乎灵魂:智慧、知识、道德品质。这些皆是一个人生而带来,死而带走之物;无人可以剥夺和掠取,而且这一切在另一个世界比在这个世界更加有用。一个人离世之际是否比降生之时更加富有,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来世处境的好坏则倚赖于其所拥有之物。人们离乡背景,远去他国时,总会将在那个国家派得上用场之物装入行囊,而不会携带其他无用之物。所以,对你们的来世亦当如此,你们要为自己准备好在那里生活的一切有用之物。

旅客羁途,借宿于客栈,钱袋充实者,可订上等好房;囊中羞涩者,只能订间差房;身无分文者,便只能夜宿草垛了。人类进入灵性世界时也是如此:他们在那里的位置取决于自身拥有的财产;但这种财产并非以黄金来衡量。没人会问他们:“你在世间到底有多少钱?你生前曾担任过什么职位?你曾是王子还是工人?”他们只会被问道:“你带了什么回来?”这里不认可任何事物或头衔的价值,只认可个人拥有的所有美德。因此,从农耕这方面而言,工人可能比王子更加富有。哪怕王子声称自己在离世之前,已用黄金为自己买了门票,也是徒劳。他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这里的位置不能买卖,只能靠善行获得。”在世间,你可以用钱买地、修房子、建宫殿;但在这里,一切都必须靠心灵的品质来换取。你真正具备这些品质吗?如果具备,那么欢迎你,你可以去到最高之处,在那里尽享幸福;如果不具备,那你就必须去到最低之处,在那里得到与你所有相对应的待遇。(帕斯卡,日内瓦,1860 年)

10. 世间万物皆属于上帝,上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分配它们,人类不过是这些财物的管家,是诚信程度和智力水平不尽相同的管理者。上帝让某个人拥有财产往往大有深意,那些认为自己最有资格拥有财富之人,财富往往会对他们绕道而行。

你或许会说,对于继承的财富来说,这可以理解,但是通过劳动获取的财富就不一样了。勿庸置疑的是,正义之财,当取之有信。所谓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即不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若损他人之利,取不义之财,一分一厘,自有后报。然而,生前凭自身努力谋取财富,是否就意味死后仍对财富具有支配权呢?将财富传于后人,而后人无所事事,坐吃山空,这样的警世案例并不少见。这是因为上帝并不想让财富落于这些人手中——此乃上天之意,不可违也。一个人生前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善用或滥用财富,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当然不能。上帝之所以允许人们获得财富,可能希望在现世奖赏他们的努力、勇气和毅力。然而,倘若有人只是借财富来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或虚荣心,抑或因手中的财富导致自身的失败,那么还不如不要拥有财富;一手百般敛财,一手散尽家业,辛辛苦苦,却落得两手空空,功德全无。待离开人世之际,上帝会告诉他们奖赏已赐,别无所期。(M.,守护灵性,布鲁塞尔,1861 年)


财富的利用

11. 你们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钱。金钱能带给人目空一切的优越感,让人纵情声色、贪恋享乐,多少爱财如命之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获取财富,甚至不惜出卖灵魂。你们若是这样的人,可要牢记这一点:你们绝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钱!所以,你若觉得自己被肉体的贪念辖制,就当赶紧摆脱这一枷锁,因为公正严厉的上帝必会对你说:“我交给你打理的财富,你究竟对它做了些什么,你这不忠的管家?你只知道用它来满足你的个人欲望,却可曾用它去做过半点好事?”

那么,怎样才是利用财富的最佳方式呢?透过“彼此相爱”这句话,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此语恰好隐含了善用财富的秘密。凡一心关爱他人者,其一举一动皆会为上帝所见。善用财富最令神喜悦,慈善便是其中之一;这并非那种冷漠自私的施舍,不是略散余财、薄济周遭,而是爱意满满的仁慈,是主动寻找不幸之人,使之振作而不羞辱对方。富有的人啊,你们应当散尽余财、广济苍生。当多行善事、多多施予,即使是你们生活的必需之物——因为你们的必需之物乃有奢侈之嫌。然而,要懂得施之有道,予之有方。不要因为担心上当受骗而回绝那些抱怨求助之人;救人如治病,当寻根究源。首先,要寻求缓解之法;然后多方了解情况,看看工作、劝告甚至友善的态度能否比慈善捐款更有效。除了施财济苦,你们还要向世人传播爱上帝、爱劳动和爱他人的理念。善用财富,不要让它成为你们沉沦堕落的借口,而要让它成为你们大行善事、广积功德的工具。对于智慧财富的运用也当如金钱财富一样。要将你们毕生所学传于众人,将仁爱的种子撒播于世间,待它们结出丰硕的果实。(舍沃罗斯,波尔多,1861 年)

12. 人的生命如此短暂,而你们心心念念只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对本应终生倚仗的道德修养给予的重视和投入的时间却如此之少,一想到这一点,我总会感到痛心疾首。有的人看似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旁人就以为他所做的是关乎人类重大利益的伟业,可大多数情况下,此人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虚荣,抑或只是为了放纵自我。有多少悲伤、忧愁和痛苦是你们自找的;又有多少个为了发财致富的不眠之夜是根本不必要的!站在这种盲目无知的高度,一个人因过度迷恋于财富及其带来的享乐,哪怕付出艰苦的劳动也在所不惜,便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勇于牺牲、功德无量之人——仿佛他们实际上是在为别人付出,而非在为自己工作!这样的人真是愚蠢之极!难道你真的以为一个人完全不在乎来世,不在乎每个享受社会生活好处之人对手足情谊所承担的责任,只因一己私欲、贪婪或傲慢承受些烦恼,付出些努力,这一切就会被考虑在内?你所能想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凡身肉体,你那自私自利的内心只 在意自己过得舒不舒服、快不快乐。因为你忽略了一点——肉体虽会死亡,灵性却会永生。那个曾经对你如此珍视和关怀的主人变成了你的暴君。他对你的灵性颐指气使,因为你的灵性早已沦为其奴隶。难道这就是上帝赐予你此生的目的吗?(守护灵性,克拉科夫,1861 年)

13. 上帝将财富交到人类手上,人类不过是这些财富的受托人和管理人,因此,关于人类如何根据其自由意志对这些财富加以利用,上帝必会对此进行严格考量。所谓滥用,是指只用财富满足一己私欲;相反,所谓善用,是指始终将财富用于助人行善。功德的大小与自我的牺牲成正比。捐款仅仅是利用财富的方式之一:它能减轻痛苦,让人免受饥饿和严寒,为无家可归之人提供庇护。然而,作为一项同样迫切和值得称赞的义务,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不幸的发生。这正是富甲一方者的首要使命,即借助自己雄厚的财力,更好地推动各种项目的实施。这些项目不仅能让人们获得合法收入,还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劳动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尊严的提升,人们会因能够自食其力而感到自豪;相反,单纯接受施舍只会让他们觉得羞辱和丢脸。财富若集于一人之手,就当如活水之源,灌溉四周,使一方之地得享丰饶与安乐。哦,你们这照耶和华安排使用钱财的富足之人哪,你的心必将率先得到慈善之泉的滋润,消乏解渴。在这一生中,你将在灵魂上享受到不可言喻的喜悦,这种喜悦不同于因自私自利而获得的物质上的喜悦,那是只会让人内心空虚的喜悦。你的名字在世间必受到祝福;当你离开之际,至高无上的主必会像关于钱币的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一样对你说:“你这个值得信赖的好奴仆,进来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吧。”在这个寓言故事中,那个将主人交给自己看管的钱币埋在地里的仆人不恰恰代表了一个只会让手中财富变得毫无价值的贪婪之人的形象吗?如果说耶稣所讲侧重于施舍,那是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那片土地上,人们并不清楚艺术和工业日后会创造出怎样的成果,也不知道财富可以有效地用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凡能施予他人的,无论多少,我都要对他们说:必要之时,可以施舍周济,但应尽量转变为报酬的形式,以便让人们在接受时不至于感到羞愧。(芬乃伦,阿尔及尔,1860 年)


超然于世俗财物

14. 我的兄弟姐妹们,我的朋友们,我来这里是为了略尽绵薄之力,好助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无所畏惧、一往直前。我们彼此亏欠,只有通过灵性和化身之间真诚的手足情谊才有可能重生。

你们对世俗财物的迷恋是阻碍你们道德与灵性进步的最大障碍之一。这种迷恋会破坏你们的情感能力,使你们一心只关注物质。你们不妨扪心自问:财富能带来纯粹的幸福吗?难道你们的钱箱装满了,内心就不空虚了吗?难道花篮下面不是总藏着一条蛇吗?我理解一个人通过勤奋和光荣的劳动获得财富所得到的应有的满足;可这种得到上帝认可的自然满足,全然不同于湮没其他所有情感、麻痹内心冲动的迷恋,也全然不同于利欲熏心的贪婪和挥霍无度的浪费:上帝将仁慈放在这两种恶习之间,仁慈是一种圣洁而健全的美德,它教导富人施舍而不炫耀,让穷人得到帮助而不会感到卑贱。

无论你的财富继承于家庭,还是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有一点永不能忘记:一切皆来自上帝,亦将回归上帝。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甚至连你可怜的肉体也不属于你:死亡会剥夺你的生命,就像它会剥夺 所有其他物质财产一样。你们只是受托人,而非所有者——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上帝借给你的,你最终是要还的;而上帝借款的条件是,至少应将盈余之物施予所需之人。

你的一个朋友借给你一笔钱。不管你诚信与否,你都会小心翼翼地还清借款,并对朋友心怀感激。而这,正是所有富人的处境。上帝便是天国的朋友,他将财富借给世人;除了仁爱与感恩,他自己别无所求,但他要求富人对穷人施以援手,因为穷人和富人一样,都是他的子民。

上帝托付给你们的财富,激起了你们内心强烈而疯狂的贪念。你们是否从未想过,你们对如自身一样转瞬即逝的财富如此迷恋,可总有一天你们要对上帝交给你们看管之物有所交代?你们是否忘记了,上帝给予你们财富,其实是赋予了你们在这世间充当慈善部长的神圣角色,是要让你们成为智慧的传播者?若你们仅仅为了自身利益而滥用上帝交给你们看管之物,你们不就成了一个不忠的受托人吗?你们有意忽视自己的职责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铁面无情的死亡会扯下你们隐藏的面纱,迫使你不得不向那个曾经帮助过你们,而此刻却身穿法官长袍站在你们面前的朋友做出交代。

在世间,你们所谓的“美德”不过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所谓的“节俭”和“远见”不过是无餍和贪婪,所谓的“慷慨”亦不过是对自己挥霍无度——这种自欺欺人的粉饰显然徒劳无益。好比有一家人,父亲从不施财行善,一心只想存钱攒钱,宣称这样做是为了将尽可能多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以保他们衣食无忧。我承认这个人是一个很正直、尽责的父亲,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这自始至终都是指引他的唯一动机吗?很多时候,这难道不是他为了让自己对于世俗财产的迷恋在他自己和世人眼中看起来具有合理性而在良心上所做的一种妥协吗?即便承认他慈父般的爱是唯一的动机,难道这就是他忘记在上帝面前拥有手足情谊的同胞的理由吗?当他已经富足有余的时候,难道他少留一点财产就会让自己的孩子衣食不保吗?相反,难道这不是给孩子真正上了一堂何为自私自利铁石心肠的课吗?这难道不会扼杀孩子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吗?为人父母者,如果你们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们更加爱你,那就大错特错了。教他们自私自利地对待别人,无异于教他们自私自利地对待你自己。

那些依靠努力工作和辛勤汗水换取财富的人们常说,只有自己挣来的钱,才能更充分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一点千真万确!那么,愿那些自称真正懂得金钱价值之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善为良,他们将比那些出身富裕却对劳苦一无所知之人修得更大的功德。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人记得自己遭受的苦难和付出的努力,却仍对穷人自私自利、冷漠无情,那么他们的罪过就比别人更大,因为他们既是因个人经历而深知隐藏于贫穷背后的悲伤,就更应当心甘情愿去救济他人。

遗憾的是,富人对于财富的迷恋之情往往堪比他们的虚荣心。在穷人乞求帮助时,不少新晋富豪并不会向穷人施以援手,而是在他们面前大肆夸耀自己奋斗的故事和成功的诀窍,最后抛下一句:“去做我做过的事吧。”在他们看来,上帝的仁善与自己拥有的财富无关。这一切全归功于他们自己。他们的虚荣心蒙蔽了他们的双眼,遮盖了他们的双耳。尽管他们精明能干,却不明白上帝只需一个字就能让他们一无所有。

挥霍财富并不等于对世俗财物的超脱,而是粗心大意和漠不关心。作为这些财产的受托人,人类既没有权利挥霍它们,也没有权利为自身利益而没收它们。挥霍不是慷慨,而是自私的一种表现。那些为满足幻想而挥金如土之人,对于需要帮助之人却一毛不拔。超然于世俗财物在于理解财富具有的真正价值,在于懂得如何将财富用于帮助他人,而不仅仅是满足私欲;在于不以牺牲自己来世的利益为代价获取财富,也在于如果上帝想要收回,对于失去财富也毫无怨言。若因未曾预见的不幸而另谋他职,当如是说:“主啊,你已给了我财富,又拿走了我的财富。愿您的意志得以达成。”这才是真正的超脱。首先,要顺从;要相信给了你财富又拿走你财富的上帝还能将财富重新交还给你。要勇敢地抵御会让你失去力量的沮丧和绝望。永远不要忘记,上帝每每让你遭受打击,总会在你体验了最艰辛的考验后给你安慰。不过,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有的财产远比世俗财产具有更大的价值,这种想法有助于超脱尘世。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重视程度越低,他在损失这一事物时就越不容易受到影响。迷恋世俗财产之人就像孩子,眼里只能看到当下。那些没有这种执念之人就像成年人,他们能理解救世主的预言:“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能看清事物最重要的本质。

耶和华吩咐任何人不可随意抛弃自己的财产,任凭自己沦落为乞讨之人,因为这样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这种行为常常被误解为对尘世财物的超脱,其实,这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推卸了财富拥有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上帝将财富赐予那些貌似有能力为众生打理财富之人。因此,富人是拥有使命的,完成这一使命会给他们自身带来利益和好处。拒绝上帝赐给你的财富,就等于放弃了你若能妥善管理财富所能获得的好处。没有时当知如何白手起家,拥有时当知如何善加利用,必要时当知如何牺牲成全,唯有如此,才算是按主的安排行事。愿那些拥有世间巨大财富之人能对自己说:“我的上帝啊,您给我派了一件新的差事;求您赐我以力量,照您的圣意行事。”

我的朋友们,这就是我想告诉你们的关于超然于尘世财物的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要知足常乐。你若穷困潦倒,不要嫉妒富人,因为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你若富足殷实,切不可忘记你的财物是别人托你看管的,你要好好打理这些财物,就好像要认真盘算你的花销一样。不要利用你的财产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欲念,也不要做一个不忠的托管人。不要认为你有权仅为私人用途而处置任何东西,这些只是借款,而非礼物。你若是无法偿还,当初就不该提出要求;要记住:一个人接济穷人,就相当于在还他与上帝订下契约的债。(拉科代尔,康斯坦丁,1863 年)


财富的传递

15. 上帝允许世人在一生中享有财富,而人类仅仅只是上帝所赐财富的受托人,这一原则是否剥夺了人们将财富传递给后人的权利?

人们死后可将生前享有的一切正当地转移给他人,因为这种自由意志所产生的结果始终取决于上帝的意志,即防止后世子孙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意志。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表面胜券在握的财富瞬间灰飞烟灭的情况。因此,人们想让自己手上的财富世代相传的愿望是徒劳的,尽管这并未剥夺其转移所借之物的权利,因为上帝在其认为适当时会收回其后世子孙的财富。(圣·路易斯,巴黎,1860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这一生动的比喻看似有些牵强附会,因为人们可能看不到骆驼和针眼之间有 何关系。然而,在希伯来语中,“骆驼”和“绳子”是同一个词。[萨西]译本 中使用的是前一种含义,而耶稣可能指的是后一种含义。这样看上去至少更合情理。——作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