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第十五章: 非仁爱无以救赎

■ 为了得到救赎需要什么? 关于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
■ 最重要的诫命
■ 保罗说需要仁慈
■ 非教会无以救赎;非真理无以救赎
■ 灵性所传教义

. 没有仁慈,就没有救赎



为了得到救赎需要什么? 关于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

1. 人子将带着他的天使在荣耀中降临人间,坐在他辉煌的宝座上。世上的人们都将聚集到他面前。他将把他们分开,就像牧羊人把绵羊和山羊分开一样。他把绵羊放在他右边,把山羊放在左边。

然后,王将对他右边的人说:“过来,你们这些人得到了我父的祝福,继承自从创世以来为你们准备好了的天国。你们能有它,是因为当我饥饿时,你们给我食物;当我口渴时,你们给我水喝;当我独在异乡时,你们邀请我到你们家里;当我衣不蔽体时,你们给我衣服穿;当我生病时,你们照料我;当我坐牢时,你们来看望我。”

正直的人会对他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看见您饿了给您吃的?什么时候看见您渴了给您喝的?什么时候看见您独在异乡时留您住宿了呢?什么时候看见您衣不蔽体而给您衣服穿了呢?我们又在什么时候看见您病了或者坐牢而来看望过您呢?”王回答他们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不论什么时候,你们帮助我这些最卑微的兄弟中的任何一个人,你们就是在帮助我。”

接着,王对他左边的人说:“走开,你们这些上帝决定要惩罚之人,到那永不熄灭的烈火中去吧,那是为魔鬼和他们的天使准备的。因为我饥饿时,你们没有给我食物;我口渴时,你们没有给我水喝;我独在异乡时,你们没有留我住宿,我衣不蔽体时,你们没有给我衣服穿;我生病和坐牢时,你们没有来照顾我。”

那些人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看见您饿了、渴了,独在异乡,没有衣服穿,生病或坐牢而没有帮助您呢?”王会对他们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不论什么时候,你们拒绝帮助这些最卑微之人中的任何一个,就是在拒绝帮助我。”

于是,那些邪恶之人将去得到永久的惩罚,而正直之人将获得永生。(《马太福音》第 25 章第 31 节至第 46 节)

2. 此刻,一个律法专家站起身来,他想试探耶稣,说道:“老师,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呢?”耶稣对他说:“律法里是怎么写的?你读到的是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要全心全意,尽力、尽智地去爱主—你的上帝,还有爱邻居如爱己。”耶稣对他说:“你回答得对。照这样做,你就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

可是,那个人却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对耶稣说道:“可谁又是我的邻居呢?”耶稣回答他说道:

“从前,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出发到耶利哥去,可是在途中却落到了强盗的手里。强盗们剥掉了他的衣裳,又狠狠地打了他一顿,然后便扬长而去,把那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丢在路边上。刚好,有一位祭司从这条路上走过,他看见那个人时,便从路的另一边绕开走过去了。同样,一个利未人,也来到那个地方,当他看到那个人时,也同样从路的另一边绕着走过去了。后来,一个撒玛利亚人旅行时来到这里,看到了他,立刻起了慈心,就走上前去,在他的伤口上洒了一些油和酒,并为他包扎好了伤口,然后,把他放在自己的牲口背上,带到了一个小客店,并且精心地照料他。第二天,他掏出两块银币,交给店主,嘱咐他说:‘好好照料这个人,如果这些钱不够,等我回来时,我一定还给你。’

“那么,你认为这三个人里,哪一个是那个落到强盗手里的人的邻居呢?”那个律法师说:“那个怜悯他的人。”然后,耶稣对他说:“那么你就去按照他的做法去做吧!”(《路加福音》第 10 章第 25 节至第 37 节)

3. 耶稣宣扬的所有道德都可以归结为仁慈与谦卑,即与自私与傲慢相反的两种美德。在其所有的教导中,耶稣指出,这两种美德是通向永恒幸福的途径。他说道:在属灵境界中有需求之人,即谦卑之人受到祝福,因为天国属于他们;心灵纯洁之人受到祝福;温和之人和追求和平之人受到祝福;仁慈之人受到祝福;爱人如爱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敌人;想要自己被原谅,就要原谅别人;默行善举而不声张;评判他人,先评判自己。谦卑与仁慈是耶稣一直以来所提倡的,他自己也为此树立了榜样。傲慢与自私则是他一直以来所反对的。然而,他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劝人要仁慈,而是清楚明确地说明这是未来幸福的绝对条件。

在看耶稣描绘的“最后的审判”的画面时,有必要从寓言中提炼出它的象征意义,正如其他许多例子一样。有的人即使听过耶稣讲的话,也依然无法理解纯粹的灵性问题,对于这样的人,耶稣只能采用更鲜明的具体形象,以便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为了更好地被世人接受,他无法太过脱离于世人现有的思想形式,而对于他话语中的真正含义,以及在当时无法向世人阐明的观点,他总是留待日后再做解释。然而,除了这幅画的补充部分和比喻部分外,它还传达了一个主要理念:等待正义的是幸福,等待不义的是不幸。

在最后的审判中,要判决的是什么?控告的依据是什么?法官会不会问一个人是否履行了这样或那样的手续,是否遵守了这样或那样的外在仪式?当然不会!他只会问一件事:是否践行了仁慈。在判决时,他会说:你这个帮助兄弟姐妹之人,到右边去;你这个欺负兄弟姐妹之人,到左边去。他会问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统吗?他会区分这种信仰方式和另一种信仰方式的不同吗?当然不会!因为尽管耶稣认为撒玛利亚人是异教徒,但他仍对他的邻居表现出了仁爱,这种仁爱超越了缺乏仁慈的正教。因此,耶稣不仅认为仁慈是救赎的条件之一,而是将其视为了唯一的条件。如果还有其他条件需要满足,他会提到的。他之所以将仁慈置于美德之首,是因为仁慈隐含了所有其他美德:谦卑、善良、善行、宽容、公正等等,且因为它是对傲慢和自私的全盘否定。


最重要的诫命

4. 耶稣的这番话说得撒都该人哑口无言,法利赛人又聚在一起,其中一个人是研究摩西律法的专家,他想试探耶稣,他问道:“老师,律法中的哪条诫命是最重要的?”耶稣回答说:“‘要全心全意、尽智地爱主——你的上帝。’这是首要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第二条和第一条一样:‘爱人如爱己’。这两条命令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教导的基础。”(《马太福音》第 22 章第 34 节至第 40 节)

5. 仁慈与谦卑:这是救赎的唯一途径;自私与傲慢:这是毁灭的唯一途径。对这一原则的表述是非常精准的:“‘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和‘爱人如爱己’;这两条诫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教导的基础。”这一表述不会让人对爱上帝和爱邻居产生任何错解;此外,耶稣还补充道:“第二条和第一条一样。”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爱自己的邻居,就不可能真正地爱上帝;一个人不爱上帝,也不可能去爱自己的邻居。所以,凡得罪邻居之事,也是得罪上帝之事。既然一个人不向邻居行善就不能爱上帝,那么人类所有的责任就可以归结为一句箴言:没有仁慈,就没有救赎。


保罗说需要仁慈

6. 如果我会讲世间的各种语言,甚至会讲天使的语言,但是却没有仁慈 [a],那我只不过是一面吵闹的锣或是响亮的钹罢了。就算我有预言的才能,洞悉一切奥秘,通晓所有知识,就算我有移山的信仰,但是却没有仁慈,那我就毫无价值。即便我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分给穷人,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做为祭品焚烧,然而我却没有仁慈,那么我依旧一无所获。

仁慈是耐心的,仁慈是善良的。仁慈不嫉妒,不自吹自擂,不自高自大。仁慈不粗鲁,不自私自利,仁慈不是暴躁的,不记别人的过错。仁慈不喜欢邪恶,仁慈为真理而欢欣。仁慈包容一切,仁慈总是信任,仁慈总是希望着,仁慈一贯是坚强的。

同时,信仰、希望和仁慈这三样依旧存在,这三者中,最伟大的是仁慈。(《歌林多前书》第 13 章第 1 节至第 7 节和第 13 节)

7. 圣·保罗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伟大真理,他说:“就算我有预言的才能,洞悉一切奥秘,通晓所有知识,就算我有移山的信仰,但是却没有仁慈,那我就毫无价值。同时,信仰、希望和仁慈这三样依旧存在,这三者中,最伟大的是仁慈。”因此,毫无疑问,他将爱置于信仰之上,因为仁慈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无论是无知之人还是有学问之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它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信仰体系。圣·保罗对真正的仁慈做出了定义;他指出,仁慈不仅表现为善行,还表现为对邻居的善良和仁爱,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所有品质。


非教会无以救赎;非真理无以救赎

8. “非仁爱无以救赎”这句箴言基于一个通用原则,它旨在让上帝的所有子民获得至高幸福;“非教会无以救赎”的教义并非基于对上帝和对灵魂不朽的基本信仰——这是所有宗教的共同信仰,而是基于对特定教义的特殊信仰,后者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这种教义不是让上帝的子民相互团结,而是促使他们分裂;不是鼓励世人去爱他们的兄弟姐妹,而是维持和认可不同教派间的宗派主义斗争——不同的教派彼此都认为对方应永远受到诅咒,尽管他们在这世间可能是彼此的亲人和朋友。它误解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伟大律法,将人们彼此隔离——甚至是在安息之地。“没有仁慈,就没有救赎”这句箴言所信奉的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良心自由的原则。若以这句箴言为准则,世间男女皆为兄弟姐妹,无论以何种方式崇拜造物主,他们都会彼此伸出双手,为彼此祈祷。若遵循“没有教会,就没有救赎”这条教义,人与人之间只会相互诅咒、相互迫害、彼此视若仇敌。父亲不为儿子祈祷,儿子也不为父亲祈祷,朋友与朋友之间更不会相互祈祷,因为他们认为对方会被判为永罪。因此,这条教义本质上与基督的教导和《福音书》的律法相违背。

9.“没有真理,就没有救赎”,这与“没有教会,就没有救赎”一样,两者都具有排他性,因为没有哪一个教派不声称自己拥有对真理的特权。随着知识的范畴不断扩展,人类的思想理念日新月异,还有谁敢夸耀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绝对真理只在最高等级的灵性之间分享,世间的人类无法假装自己属于这个等级,因为他们还未被赋予理解一切的能力。人类只能追求与自身进步程度成正比的相对真理。假如上帝将掌握全部真理作为享有未来幸福的确切条件,那么这个判决就相等于是一个普遍禁令;相反,仁慈,哪怕依据其最广泛的定义,也可以被所有人践行。灵性主义以《福音书》为依据,认为一个人只要遵循上帝律法,就能获得救赎。它既不会说:“没有灵性主义,就没有救赎”,因为它从未宣称要教导全部真理;它也不会说:“没有真理,就没有救赎”,这一箴言只会导致分裂,而非团结,而且只会使对立永远存在。


灵性所传教义
没有仁慈,就没有救赎


10. 我的孩子们,“没有仁慈,就没有救赎”这一箴言蕴含在众生在世间和天国的命运之中;在世间,因受到这面旗帜的荫蔽,他们必能安然居住;在天国,践行这一箴言之人必在耶和华面前蒙恩。这句箴言犹如天国之光,照亮他们穿越生命的荒漠,引导他们到达应许之地。在天国,它光芒四耀,宛若一个环绕在选民头顶的圣洁光环;在世间,它被铭刻在那些受到耶稣祝福之人的心里: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往右边去吧。你会从他们身上散发的仁慈芬芳中认出他们。没有什么比这句神圣秩序的箴言更能表达耶稣的思想,更能概括众生的责任。这句箴言是最纯粹的基督教的体现,灵性主义故而将其视为一项准则——还有什么方式比这更能证明它的起源?有了这样的向导,世人永远不会迷失。所以,我的朋友们,你们要自己去领会它的深远意义和后果,要自己探索如何全方位地践行这一准则。你的一言一行都应接受仁慈的检验,你的良心会为你给出答案。它不仅能避免你作恶行坏,还会引导你行善为良,因为仅仅没有邪恶的品德是不够的,人还必需有良好的品德。践行善业必然离不开坚定的意志,而单纯的不为非作歹,往往连懒惰和粗心之人都可以做到。

我的朋友们,要感恩上帝,他让你们享受到灵性主义带来的光明,不是因为只有懂得这一理念之人才能得到救赎,而是因为它帮助你们更充分地理解基督的教导,使你们成为更好的基督徒。所以,你们当竭尽全力,以期别人看到你们时会说,真正的灵性主义者和真正的基督徒一样,因为所有行善之人都是耶稣的门徒,无论他们属于哪个教派。(使徒保罗,巴黎,1861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萨西版本(以及古英语版本)中使用了“仁慈”一词,在希腊语中为“agape”,其他所有的英文版本中皆采用“仁爱”一词。“仁慈”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caritas”,其含义与拉丁文“agape”相同。《韦氏字典》对仁慈的定义之一为:基督教的仁爱;博爱。——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