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3.历史事实

为便于理解《福音书》中的某些段落,有必要了解书中一些常用词汇的含意,以及当时犹太社会的风俗特征。由于这些词汇对我们而言拥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常常被人误解,进而导致混淆不清。另一方面,弄懂这些词汇的含义有助于理解某些乍一看让人觉得离奇怪异的箴言所蕴含的真正寓意。

撒玛利亚人:在十大部落分裂以后,撒玛利亚成为了以色列异见者王国的首都。在罗马人的统治下,撒玛利亚曾多次遭到破坏和重建,这里既是撒玛利亚的行政所在地,同时也是巴勒斯坦的四大地区之一。被称为“希律大帝”的希律王曾用华丽的纪念碑装饰撒玛利亚,且为了取悦奥古斯都,将其命名为奥古斯塔(Augusta),希腊语为“色巴斯”(Sebaste)。

撒玛利亚人与犹大国王之间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息过。自分裂以来,这两个民族之间就一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厌恶情绪,彼此也切断了双方之间的所有关系。为进一步加剧分裂,以及阻止人们前往耶路撒冷参加宗教节日的庆祝活动,撒玛利亚人修建了自己的庙宇,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们只认可包含了《摩西律法》的《摩西五经》,却拒不承认在此之后所出的其他任何书藉。他们的宗教著作采用最古老的希伯来文字书写。由于被正统的犹太人视为异教徒,他们经常受到鄙视、诅咒和迫害。尽管这两个民族的信仰有着相同的起源,但两者的对立使得他们只看到了宗教理念的分歧。撒玛利亚人是那个时代的新教徒

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撒玛利亚人生活在中东的某些地区,尤其是纳布卢斯和雅法。他们比其他犹太人更加严格地信奉《摩西律法》,且只与自己的族人通婚。

拿撒勒人:该名词是指一支依据古代律法宣誓,要一生一世、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纯洁的犹太人。他们奉行节欲、戒酒和蓄发的习俗。参孙、撒母耳和施洗约翰均为拿撒勒人。

犹太人将这一名词给了第一个基督徒,暗指拿撒勒的耶稣。

该名称同时也指在基督纪元最初几个世纪出现的一个异端教派,该教派与以比诺派一样,其信奉的原则融合了《摩西律法》的教义和基督教教义。该教派消亡的时间为公元四世纪。

税吏:在古罗马,该名词是指公共税收的租契持有人。他们专门负责征收罗马以及帝国其他辖区的各种赋税。其类似于法国旧制中的收税官,某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这一职位。税吏们所冒的风险使得大多数人对他们经常搜刮得来的财富视而不见,这些财富对于许多人而言就是征税和可耻盈利的产物。税吏一词后来扩展为所有的公共资金管理负责人及其下级代理。如今,这一词汇已具有一定的贬义,意指缺乏商业操守的金融家和经纪人。人们有时会说“像税吏一样贪婪”或是“像税吏一样富有”,实际指的是不义之财。

在罗马人的统治下,最让犹太人难以接受的就是税收,因为税收被认为是有违律法的,这最大程度地激怒了犹太人,引发了多次起义,最后演变为宗教问题。在戈兰人犹大的领导下,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强大的政党,其信奉的原则就拒绝纳税。因而,犹太人鄙视税收,并因此鄙视所有负责收税之人。他们憎恶各类税吏,其中还不乏体面之人,但由于所从事的职业,税吏以及与税吏有关的所有人都会受到鄙视。杰出的犹太人认为,与税吏保持任何密切关系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危害。
收税员:这一名词是指负责在城门口征收关税的低等级收税员。其职能大致相当于海关官员或收费员。他们忍受着人们对于所有税吏的憎恶之情。这就是为何在《福音书》中我们会发现税吏一词往往与罪人联系在一起。这一标签并不仅仅意味着放纵或不体面之人。这是一种蔑视,与志趣不投的伙伴,即不值得和正派人士混为一谈之人同义。

法利赛人(来自希伯来语 parasch,意为分裂、分离):他们创立了作为犹太神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圣传,包括汇编了用于阐述圣经的连续释文,并将其列入教条。在学者当中,圣传总会引起无休无止的争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关于语汇或形式的简单问题,类似于中世纪的神学争论和经院哲学的微妙之处。这一切导致了不同教派的成立,每个教派都声称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理,而且无一例外地,各教派之间都相互憎恶、相互仇恨。

在这些教派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法利赛人,其首领为希勒尔。他是一位犹太学者,出生于巴比伦,是一所著名神学院的创始人,而这所神学院只传授起源于圣经的信仰。法利赛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 180 至 200 年。法利赛人在希耳迦诺、大祭司、犹太国王、亚利士多布吕、亚兰王亚历山大等人的统治时期经常遭受迫害。不过,在亚历山大恢复了他们的荣誉和资产之后,他们重新获得了权力,直到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衰败没落,该教派才因犹太人的流散而最终消失。

法利赛人在宗教争论中表现得十分积极。他们卑屈地遵循形式上的朝拜习俗和仪式,狂热地追求改变宗教信仰,反对任何有新思想之人,假装非常严格地恪守教义。然而,在谨小慎微的忠诚背后,他们隐藏着放荡的习惯与极度的傲慢,而且最重要的是,拥有强烈的掌控欲。对他们而言,宗教更像是一种晋升手段,而非真正信仰的目标。他们道貌岸然,徒有其表。尽管如此,法利赛人在世人眼中却一直是神圣的,他们对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他们能在耶路撒冷发展得如此强大的原因所在。

他们相信——或者至少声称相信——上帝、灵魂的不朽、永恒的惩罚和死人的复活(参见第四章第四节)。耶稣最珍视纯朴和心灵的品质,就律法而言,他更注重赋予生命的灵性甚于杀死生命的文字,他的使命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揭露法利赛人的虚伪,并与他们势不两立。正因为这一缘故,法利赛人联合祭司长,从而煽动百姓攻击耶稣,最后将其残害至死。

文士:这一名词最初是指犹太国王的秘书以及犹太军队中的某些负责人,后来则专指向世人传授和解读《摩西律法》的学者。他们与法利赛人可谓“志同道合”,与后者一样,也奉行相同的准则,并反对自由思想家。这正是为何耶稣的责备中也含了他们的原因。
犹太教会堂(来自希腊语Synagogue,意为集会、聚集):犹太王国只拥有一座圣殿,即位于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盛大的犹太人朝拜典礼便是在这里举行。每逢一年一度的逾越节、献殿节、住棚节等重要节日,犹太人都会去圣殿朝拜。耶稣也多次前往耶路撒冷参加此类场合。其他城市则没有圣殿,只有犹太人会堂:即指犹太人在安息日聚集在一起,在长老、文士或神学家的带领下进行公共祈祷的建筑物。圣书中也记载了关于犹太人会堂的解释和评注;人人都可以参加这一聚会;正因如此,尽管耶稣并非祭司,却可以在安息日来到会堂训导众人。

在耶路撒冷衰败没落以及犹太人开始大流散以后,这些城市的犹太教会堂便成为了朝拜异教的庙宇。

撒都该人:指公元前 248 年形成的一个犹太教派,得名于其创始人撒多克(Sadoc)。撒都该人不相信灵魂不朽,不相信复活,也不相信有善良和邪恶的天使。尽管如此,他们依然相信上帝,但对死后并无期待,他们服务于上帝只是为了获得暂时的回报,在他们看来,神的眷顾是有限的。此外,他们认为追求感官的满足是生活的基本目标。至于经文,他们坚持奉读《摩西五经》的古经文,既不接受圣传,也不认可任何释义。他们把善行和单纯地遵守律法置于外在的敬拜行为之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唯物主义者、自然神论者和感官主义者。这一教派的人数很少,但网罗了一些重要人物,成为一个一直与法利赛人作对的政党。

爱色尼派:马加比人在公元前 150 年左右创立的一个犹太教派。该教派的成员居住在一种修道院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道德和宗
教的联系。他们以和平的风俗和简朴的美德而著称,信奉爱上帝和爱邻里,相信灵魂不朽,也相信复活。他们过着独身生活,谴责奴隶制和战争,拥有共同财产,且从事农业生产。与声色犬马、否认永生的撒都该人以及行为刻板、徒有其表的法利赛人不同,爱色尼人并未参与分裂其他两个教派的争论。他们的生活方式接近早期的基督徒,他们所宣扬的道德准则让一些人相信耶稣在开始履行其公共使命之前就属于这一教派。可以肯定的是,耶稣一定知道这个教派,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与该教派有任何关联,任何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记载都只是假设。[2]

特拉普提派(来自希腊语 therapeutai、therapeuein,指服务、照顾,意为上帝的仆人或疗愈者):犹太人的宗派主义者,与基督生活在同一时代,该教派主要创立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时期。特拉普提派与埃塞尼派关系密切,宣扬爱色尼派所信奉的教义,致力于践行所有美德。他们吃得极为节俭,过着独身、沉思和孤独的生活,建立起了一个真正的宗教秩序。菲伦是亚历山大时期的一位柏拉图式犹太哲学家,他是首个提到特拉普提派之人,认为他们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优西比乌斯、圣·杰罗姆和其他教会神父则认为他们是基督徒。无论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基督徒,很明显,就像爱色尼人一样,他们成为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纽带。


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耶稣之死》,据说为爱色尼派的一位教徒所著,是一本完全虚构的书,其目的是为了支持某种观点,书中包含了其现代起源的证明。——作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