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1.本书目的

本《福音书》之内容可划分成五大部分:基督的日常行为;奇迹;预言;教会用于定义其教义之词汇;以及道德教义。如果说前面四个部分尚有争议,那么最后一部分则不容置疑。在这神圣的法则面前,怀疑主义者也不得不屈服认可。它是所有信仰依赖的共同本源,也是所有宗教高举的一面旗帜——无论其所信仰为何,因为它从来就不是宗教争执的主题,无处不在的宗教争端总是源于教理之争。此外,争论之时,各教派往往会从这些道德教义中引经据典,以为自证,因为大多数人看重的是玄而费解的神秘面纱,而非需要自省改过的道德本质。尤其于人类而言,最后一部分内容既是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无论私密行为或是公开场所——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依据最严格之公正建立起来的所有社会关系所依循的基本原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些道德教义是通往幸福安乐的正道,能带人们窥见来世的模样。而这也正是编纂本书的唯一宗旨。

每个人都敬仰《福音书》的道德教义;每个人都称道其至高无上,认同其不可或缺。然而,许多人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相信他人所言,抑或引用几句陈词滥调的格言警句罢了。鲜有人知其全貌,更鲜有人领悟其要义并能推断其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阅读《福音书》的困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书中内容仍显晦涩难懂。寓言故事的修辞手法以及言语间故意透露出的神秘主义使得大多数人完全是迫于其良心和责任感才去阅读《福音书》,正如他们背诵祷文而不解其含义,因而无法从中受益。如此一来,这些道德原则与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支离破碎地散落于文中,极易被人忽略。人们难以从整体上去领悟这些道德原则的含义,也难以将这些道德原则作为单独研究和冥思的对象。

诚然,《福音书》中的道德教义的确附有注释说明,然而,在借助现代文学的手法对其进行重新诠释时,它们便失去了其朴实无华的初衷,而这正是其吸人入胜和真实可信的根源。同样,断章取义地孤立解读《福音书》中的箴言也会削弱其不言而喻的真正要义。抽离于其所依附的背景环境,摒弃其相关联的附加信息,反而令这些箴言变成了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失去了自身价值和内在魅力。

为避免此类问题,我们在本书中所收录之条文严格来说可以构成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其与教义并无二致。文中各段保留了有助于拓展主题的所有内容,而仅仅略去了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此外,我们还谨慎引用了萨西的原版译文及章节划分。[a]这些箴言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对于此类著作,这一体例既耗时费力,亦毫无实益。相反,我们是按照箴言的性质对其进行系统分组和分类的,旨在尽可能增强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必要时可通过章节编号的标注与标准分类进行参考对照。

尽管如此,这些形式上的工作本身而言其实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段落,将其寓意拓展到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从而使其变得通俗懂、老少皆宜。而我们在尝试进行这项工作时得到了诸多善灵的帮助。

无论是《福音书》与《圣经》,还是普通的宗教性著作,其中的要点大多晦涩难懂,许多甚至由于缺乏解开其真正含义的钥匙而显得有些荒诞可笑。这把钥匙恰好藏于灵性主义当中——那些认真研究过灵性主义之人早已对此确信不疑,以后也定然会有更多人认可这一点。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灵性主义贯穿始终,无处不在;其踪影见诸于各种文字记载,见诸于各派教义信条,还见诸于各大历史古迹。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倘若灵性主义能打开人类对于来世的崭新视野,想必也能对过去的神秘事件做出同样生动的解释。

我们增加了不同国家的灵性借由不同灵媒所传述的教义,作为对每条戒律的补充。若这些教义来源单一,或有可能受到个人或环境的影响,然其起源的多样性恰恰可以论证灵性四处传播其教义的事实,说明在这一方面并非为某个人独有的特权。[1]

本书具有普世意义;世人皆可从中找到依循基督道德准则行事之法。此外,灵性主义者还可从中找到更切合自身的实践应用。得益于人类与无形世界之间建立起的永恒联系,《福音书》中的法则——灵性四海传播之法则——将不再是一纸空文,其将为世人周知,并不断鼓励人们听从灵性的忠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灵性主义之教义是来自天国的声音,在于启发人类,令其成为《福音书》的践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诚然,针对每一个主题,除了我们引用的通灵案例外,我们还可以提供我们在其他城市和灵性主义者中心获得的大量例证;但首先,我们希望避免千篇一律的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考虑案例所涉及的深度和形式,我们也希望将选择限定在与本书内容最为贴合的案例,至于本书未能包含的案例,将待日后另行著书出版。关于灵媒,我们不愿指名道姓;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未主动要求公开身份,故不宜有所例外。此外,公开灵媒的姓名并不会为灵性主义者的工作增加任何价值;这不过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而真正的灵媒对于虚荣心并无兴趣。他们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完全是被动的,故通灵这件事本身并不会增加他们个人的功德,而且他们也清楚,倘若他们将自己的机械举动过誉为智力行为的话,那就太幼稚了。——作者按。
[a] 亚兰·卡甸在其著作中一直使用的是勒梅特·德·萨西(Lemaître de Sacy)的《圣经》传统法文译本。针对本书的此次翻译工作,已根据《圣经》的几个英文译本、法文的《耶路撒冷圣经》、《拉丁文圣经》以及经常采用希腊大楷体的 《圣经》,尤其是《梵蒂冈抄本》等对采用法文原版翻译的文本进行了比较和对比。——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