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书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第二章: 灵性的化身

1. 化身的目的 2. 灵魂 3. 唯物主义


1. 化身的目的

132. 灵性化身的目的是什么?
“上帝以化身来达到引领灵性获得圆满之目的: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补偿;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一个使命。然而,为了达到这一圆满,他们必须经历凡尘俗世的一切变迁——这就是他们的赎罪。化身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那就是把灵性置于他们可以在创造的工作中完成其自身贡献的情况下。在每个世界上,他们用一种与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和谐相处的工具,使他们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来执行上帝的命令。这样,他们就能同时为一般的工作和进步做出贡献。”

物质存在的行为对于宇宙的进化是必要的,但上帝已经从神的智慧中决定,在这同样的行动中,他们可能有一种进步和接近上帝的方法。因此,通过神圣天意的令人钦佩的律法,一切都是相连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团结一致的。

133. 对于那些从一开始就遵循善道的灵性来说,化身是必需的吗?
“所有灵性都是简单而无知的,通过俗世生命的挣扎和磨难而获得指导。既然上帝是正义的,上帝就不会在他们未经历应得的苦难和工作的情况下创造幸福。”

■ 但是,如果灵性能从俗世生命的艰难中走出来,会有什么益处呢?
“他们会更快达成目标。此外,生命的艰辛往往是灵性缺陷的结果;它变得越纯净,痛苦就越少。那些不艳羡、嫉妒、贪婪或野心勃勃的人将不必忍受这些缺陷带来的折磨。”


2. 灵魂

134. 灵魂是什么?
“道成肉身的灵性。”

■ 灵魂在与肉体结合之前是什么?
“灵性。”

■ 那灵魂和灵性是同一事物吗?
“是的,灵魂就是灵性。在与肉体结合之前,灵性是在无形世界中存在的智慧存在,此后,他们会暂居于一个物质皮囊内,以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开悟。”

135. 除了拥有灵魂和肉体外,人类还拥有其他吗?
“连结灵魂和肉体的纽带。”

■ 这种纽带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种半物质,即介乎于灵性本质和肉体本质之间;这两种本质之间的相互交流离不开这一纽带。灵性正是通过这一纽带作用于物质的,反之亦然。”

因此,人类由三大主要部分组成:1)躯体或物质存在,与动物相似,因拥有相同的生命本源而具有生机;2)灵魂或道成肉身的灵性,寄居于肉体之内;3)灵性包或媒介要素,一种半物质,作为灵性的主要皮囊,用于实现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这三者在一起,就犹如一个由种子、果肉和果皮组成的水果。

136. 灵魂是独立于生命原力的吗?
“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肉体本身不过是一具皮囊。”

■ 肉体能在没有灵魂的情况下存在吗?
“能。然而,一旦肉体死亡,灵魂就会弃之而去。在出生之前,灵魂和肉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结合。但在二者结合之后,只有肉体的死亡才能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使灵魂得以脱离肉体。有机生命可以使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具有生命力,但灵魂并不能居住在一个没有有机生命的躯体之内。”

■ 如果没有灵魂,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一具没有智慧的血肉而已;任何你绝不会称之为人的东西。”

137. 一个灵性可以同时化身在两个不同的躯体内吗?
“不能。灵性是不可分割的,故不能同时使两个不同的存在具有生命力。” (参见 《灵媒之书》中关于双体性和显容的章节)[a]

138. 那些认为灵魂是物质生命本源的观点如何呢?
“我们对此并不关心,因为这只是用词用语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试着去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含义。”

139. 有的灵性及之前的一些哲学家曾将灵魂定义为一种从天地间迸发出来的精神火花。为何会存在这种矛盾呢?
“并无矛盾;一切都取决于词语所具有的涵义。你们为何不给每一种事物单独指定一个词汇呢?”

“灵魂”一词可以用来表示迥然不同的事物。有的人将灵魂视为生命的本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灵魂形象地描述为一种天地间迸发出来的精神火花并无不妥。这里的 “天地”其实是指生命原力的宇宙本源,每个生命都会从这里汲取一部分生命原力,并在死后将其归还于天地。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概念,就是道德存在,其不同于物质,亦独立于物质,并且保留了自己的个性。这种存在也被称之为灵魂,根据这一含义,可以说灵魂是一种灵性的化身。鉴于灵魂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那么灵性们会根据这个词语的用法及其对俗世概念的理解程度来遣辞造句。在人类的语言中,并不是每一个概念都有专门对应的词汇,故而缺乏语言的沟通效率,也因此引发了大量的误解和争议。为此,高级灵性告诉我们,我们首先应当试着去理解彼此所使用的词汇。[1]

140. 有人认为灵魂会按照肌肉的数量被分割成许多部分,从而对身体的每一个功能进行支配。对于这种理论,该如何看待?
“同样,这也将取决于对 ‘灵魂’一词所赋予的含义。如果我们说的是生命流体,那么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但如果指的是道成肉身的灵性,则是不正确的。我们已经说过,灵性是不可分割的:它会通过媒介流体游走于各个器官之间,但并不会分裂。”

■ 尽管如此,确实曾有一些灵性给出过这个定义。
“无知的灵性会将果当作因。”

灵魂会通过因分布于体内的生命流体而获得生命力的各个器官发挥作用,而越是处在运动中心或核心部位的器官之中,灵魂的作用越大。但这一解释并不适用于将灵魂等同于生时居于肉体之内,死时便离开肉体的灵性。

141. 有人认为灵魂是环绕于躯体之外的,这种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
“灵魂并不是像笼中之鸟一样被包围于躯体之内。相反,它会散射并显现于躯体之外,就像从玻璃球中散发出光芒,或者犹如洪钟向外发出振动的声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灵魂的确是位于躯体之外的;尽管如此,灵魂却并不是躯体的封套。灵魂拥有两种皮囊:一种是轻虚的,缥缈的,我们称之为 “灵性包”;一种致密的,物质的,沉重的,即躯体。正如我们曾经讲过的,灵魂恰好位于这两种皮囊的中心,就像果壳里的坚果一样。”

142. 另一种理论认为,孩子的灵魂会随着生命的各个阶段而不断地自我完善。这是否正确?
“灵性只有一个:无论是孩提时期,还是成人以后,灵性都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作为灵魂显现的工具,只有身体器官才会进行自我发育和完善。这又是一个将果当作因的理论。”

143. 为何不是所有灵性都以同样的方式来定义灵性呢?
“并不是所有灵性对这些事情都有同样的领悟。有的灵性领悟能力仍然有限,他们并不理解抽象的概念,就像世间的孩子一样。还有一些伪智之灵,他们为了表现自己而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这是与凡尘俗世的另一个相似之处。而且,即使是开明的灵性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在针对人类语言无法阐述清楚的问题时。所以,灵性有时不得不借用一些寓言和类比的手法来表达,然而遗憾的是,你们总是喜欢从字面上望文生义。”

144. 那么,世界灵魂该如何理解呢?
“世界灵魂是生命和智慧的宇宙本源,也是个体产生的根源。不过,使用这一表达的人往往并不理解它的具体涵义。 ‘灵魂’一词的使用非常灵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对其作出解释。有些时候,甚至有人认为,地球本身就拥有一个灵魂。但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必须理解,它所指的其实是忠诚灵性的集合,如果你听从他们,这些灵性会指导你的行为,将你引入正确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上帝在世间的助手。”

145. 为何古往今来,有那么多哲学家花了那么长时间去讨论心理学,却仍未达到真理?
“这些人是永恒的灵性主义学说的先驱,他们为这一学说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而他们的错误就在于将自己的思想误认为是真理。

然而,正是这些相同的错误,使得通过对其学说正反两方面的辩析,最终令真理大白于天下。顺便说一下,比较研究能够让你明白错误中所隐含的伟大真理。”

146. 灵魂在身体内是否有一个明确且划有边界的位子?
“没有——尽管在伟大的天才和善思明辩者中间,灵魂多居于他们的头脑;而多愁善感者以及全身心献身于人类者,灵魂则多居于他们的心脏。”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将灵魂安放在生命中心的观点?
“你可以说灵性更多地栖居于某一机体部位,因为所有的感觉都集中在这一点上;但要将灵魂安放在可能被视为生命力中心的位置,这会使它与生命流体或本源相混淆。尽管如此,你可以这么说,灵魂之位有可能更多地出现在为体现智力和道德品质而服务的器官中。


3. 唯物主义

147. 为何解剖学家、生理学家以及总体来说大多数钻研自然科学的人往往会信奉唯物主义?
“生理学家通过他们的所见来判断一切。因为心怀傲慢,人类总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们不会承认超出其理解范围的事情。因此,正是他们的科学使他们变得自以为是,并认为大自然绝对不会对其有任何隐瞒。”

148. 令人费解的是,唯物主义是研究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不是反而应该向人类揭示主宰万物的智慧所具有的优越性吗?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研究是危险的?
“说唯物主义是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准确。更确切地说,只是人们从这些研究当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因为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滥用,甚至能把最好的事情搞砸。另外,只要能让你们信服,他们便别无所虑,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总是大话连篇、夸夸其谈,而并非真正的勇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因为面对他们身前绽裂的那道深渊,他们根本无以填补其中的空虚。这时,哪怕是扔给他们一根稻草,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抓住不放。”

这是智慧的失常,它致使一些人在有机存在中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只能将物质的作用当成人类行为的基础。他们眼中的人体无异于一台电子仪器;除了器官的功能,他们并未对生命的机理进行过任何研究。他们见过许多生命因动脉破裂而消亡,而他们所能理解的也仅限于动脉,其他则毫无头绪。当然,他们也曾试图辨别是否有别的东西存在,但除了惰性物质,他们别无任何发现。而且,由于既未看到灵魂的脱离,也未能捕捉到灵魂,他们就此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一切皆取决于物质的性质,故人死之后,头脑将变得空空如也。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这将是一个可悲的结论,因为这样善恶将变得毫无意义。人们会认为以自我为中心,将物质享受的满足感置于一切之上是件天经地义之事。社会关系将被打破,最神圣的情感将被永远摧毁。幸运的是,这样的理念并未变为成规;甚至可以说,它们只是很少的人观点的汇总,并未创立成任何学说。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建立起的社会,本身就埋下了分崩离析的种子,社会中的成员会像野生动物一样相互廝杀,相互伤害。

人类本能地坚信,即使是生命结束之时,自己也并不会就此终结——他们憎恶虚无的概念。拒而不想来生是徒劳的,在最后那一刹那到来之时,鲜有人不去打听他们身后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因为一想到生命将永久地消逝殆尽,实在令人痛苦不堪。谁能无动于衷地面对与自己深爱着一切彻底而永久地分离?谁能毫无恐惧地面对眼前那巨大而虚无的深渊,面对那个随时准备永远吞噬自己所有才能和所有希望的深渊,然后说: “就这样吧!在我身后,除了虚无,还是虚无;一切都将随风消散,毫无留恋。从现在开始,世间之人无需多日便会从他们的记忆中抹去关于我的所有回忆,而我在世间走过的痕迹也将不复存在。即便是我生前做过的善行义举,也会被曾经受惠于我的忘恩负义之人抛诸脑后,除了身体被虫子吞噬,我不会因此得到任何回报!”

这样的一幅画面难道不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寒而栗吗?宗教告诉我们这不可能是真的,理性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一个模糊不清的来世并不能满足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热爱。正因如此,许多人心生质疑。如果相信人拥有灵魂是正确的,那么灵魂是什么呢?它有任何形态或外观吗?它是有限的存在,还是不明之物?有人说灵魂是上帝的气息;也有人说灵魂是火花;还有些人则认为灵魂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是生命和智慧的本源。但这一切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如果人死之后,灵魂便如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归于无垠,那么灵魂对我们而言又有何意义呢?失去我们的个性,这和虚无有何分别?也有人说灵魂是非物质的。但一个非物质性的物体根本不可能有明确的大小,所以对我们来说,它和虚无别无两样。宗教还教导我们,做善事会享福,做坏事会受苦。但在上帝的心中,等待我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是一种福佑,还是永恒的静观默祷,心无杂念地咏唱造物主的颂歌?地狱之火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一种象征?教会自身通常将其理解为后一种含义。那么,地狱的痛苦是什么?这个惩戒之地位于何处?简而言之,在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另一个世界里,我们究竟会做些什么,会看到什么?大多数人声称,从未有人回来告诉过我们 “那边”有些什么。但这显然是错误的,灵性主义的使命恰恰就是要启发我们对于未来的理解,让我们不再单纯地依赖于理性,而是通过真实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看到未来,触摸到未来。通过与灵性的交流,这一问题既不再是单纯的猜想,也不再是任何人都能随意描绘的可能性,更不是诗人以虚构的笔法杜撰出的东西,或是用来吸引我们的寓言形象。相反,来自坟墓以外的真实存在前来向我们揭示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他们在那边的处境以及他们在那边做些什么。他们允许我们观察 (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新生,从而向我们展示,等待我们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我们生前积了什么德或是造了什么孽。这是在和基督教唱反调吗?恰恰相反,这让怀疑者找到了信仰,不冷不热的信徒又重拾了热情和信心。因此,灵性主义是基督教最有力的援助。如果是这样,那是因为这是上帝所允许的。上帝借助灵性主义重新点燃我们动摇的希望,并通过对未来的希望,引导我们走上善良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参见《前言》第二节关于“灵魂”一词的解释。——作者按。
[a] 卡甸在第六版(1862 年)中增加了这条注释。——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