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失去至亲至爱934. 失去亲人挚爱,尤其是在我们无法弥补也无法控制之时,这难道不是我们心感悲痛的正当理由吗?
“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避免不了这种悲伤之情:要么是考验,要么是赎罪——这是一个普遍法则。不过,如能通过某种方式与朋友倾诉沟通,倒不失为一种安慰,要不然就等自己找到其他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来抚慰自己内心的情感。”
935. 有人认为与死后之人进行交流是一种亵渎亡灵的表现,对于这种观点应当如何看待?
“在怀念故人之时,若能心怀尊重且恪守礼仪地召唤他们,就不是亵渎之举。那些对你有好感的灵性会很乐意做出回应,看到世人对自己的怀念以及能够与你进行交谈会令他们感到欣喜——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轻浮冒昧的召唤才有亵渎之嫌。”
通灵是一剂慰藉良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先逝亲友沟通交流的手段。当我们召唤他们时,他们会靠近我们,陪伴在我们身边,倾听我们的诉说,解答我们的疑问。可以这么说,他们和我们之间不再是阴阳两隔。他们会通过忠告给予我们帮助,会因我们对他们的怀念而感到欣慰和满足。而令我们感到满足的是,得知他们现在过得很幸福,了解到他们转世后的具体生活,并且确信有一天我们将与他们重聚。
936. 在世者难以慰藉的悲伤之情会对其缅怀的灵性造成怎样的影响?
“灵性能敏锐地感受到其生前所爱之人的怀念和悲伤之情,然而,长久过度的悲伤会令他们倍受煎熬,因为他们看到自己所爱之人如此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对上帝的信任,这会因此阻碍他们在灵性世界的再次团聚。”
如果一个灵性活得比在世之时更加幸福,那么他后悔离开这个尘世,就是后悔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有两个朋友是关在同一所监狱的囚犯;他们两人都有被释放的一天,但其中一个人先被释放了。如果仍在狱中的那个人因为自己的朋友先于自己被释放而感到难过,这说得通吗?如果他希望自己的朋友继续被囚禁在狱中,和自己一起忍受更久的痛苦,难道还有比这更自私的情感吗?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世间相爱的两个人。首先离世之人正如先被释放之人,另一个人应当感到快乐,并耐心等待着自己获得解放的时刻。
让我们再来作另一个比较。你有一个朋友住在附近。他现在正处于一个艰难境地,因为自身健康或个人利益的原因,他不得不去往另一个国家,在那里,他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他需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不过,你仍能通过书信方式与他保持联系——这种分离只是形式上的分离。既然他的离去是一件对其有利的好事,那么你会为此而感到伤心吗?
通过对来世的思考、我们所爱之人在身边的陪伴、他们情感与善意的延续以及我们能够与他们沟通等等种种显而易见的证据,灵性主义学说为我们面对最合理的悲伤之情提供了最大的慰藉。有了灵性主义,世间不再有遗弃。即使是最孤独之人,也会有他或她能交流的朋友陪伴其左右。
我们不胜其扰地忍受着生活的磨难。这些磨难看上去如此难以忍受,以致于我们认为自己根本承受不了。尽管如此,假如我们能勇敢地承受一切,懂得如何消除抱怨,我们会因自己脱离尘世的枷锁获得解放而感到欣喜,就像久病的患者庆幸自己在耐心忍受痛苦的治疗之后最终获得痊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