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德与罪恶893. 在所有美德中,哪一种最值得称颂?
“所有的美德都值得称颂,因为它们无一不是沿着善良之路前进的标志。只要是自愿抵抗邪恶倾向的影响,就是一种美德。然而,美德的崇高表现在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谋利,且毫无别有用心的动机。最值得称颂的美德是以最无私公正的仁慈为基础的。”
894. 有的人做好事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完全不需要克服任何反对的感觉。与那些不得不努力与自身本性斗争以克服自身本性的人相比,他们是否值得拥有同样的德功?
“对于那些不需要挣扎奋斗的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进化过程。他们在很久以前也曾挣扎过、奋斗过,并取得了胜利。这就是为何这种道德情感不需要他们付出任何努力,他们的行为显得如此毫不费力:做善事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应该被尊为已赢得勋章的老战士。”
“因为你还远未达到圆满,这样的例子以其鲜明对比让你感到惊讶,正因为他们罕见,所以你才对其更为钦佩。但要清楚地知道,在比你们这里更先进的世界,你们眼中的特例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的普遍法则。在那里,善良无处不在,且无一不是自发的,因为那里只居住着善良的灵性,任何一个邪恶的意图都是骇人听闻的例外。正因如此,那里的人非常幸福。当人类改变了自己,仁慈的真正本质得到理解和践行之时,地球也将成为这样的所在。”
895. 除了显而易见的错误和罪恶难以逃脱任何人的注意之外,不圆满最独特的显著标志是什么?
“利己主义。道德品质往往像铜器上的镀金,无法经受试金石的检验。一个人可以拥有真正的品质,使其在世人眼中成为一个正直之人。然而,这些品质虽然是进步的标志,却并不一定能通过特定的考验,有时,只需拨动个人利益的琴弦,就能揭示其真实本性。在地球上,真诚的无私的确是一件如此罕见之事,以至于其出现时会被当作一个奇迹,令人惊讶不已。”
“依附于物质事物是自卑低下的一个显著标志,因为在世间拥有越多之人,越不了解自己的命运。相反,一个无私之人,说明了他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未来。”
896. 有些无私之人缺乏判断力,他们放弃自己的财产却未能带来任何真正的益处,因为他们未能对这些财产加以合理利用。这些人是否也有功德?
“他们的功德来自于他们的无私,而非他们所做的善事。轻率的挥霍尽管有缺乏判断力之嫌,但无私仍是一种美德。将财富给予一个终会将其挥霍而尽之人,并不比给那些只知将其锁在保险箱之人要好。这是一笔他们必须妥善保管的存款,因为他们需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力去做之前未能做成之善事,而且要用那些曾被白白浪费的钱财去救助不幸的苦难者,为他们擦干眼泪。”
897. 是否应责备那些不为在世间收获任何奖赏,而是希望在来世能获得更高地位的行善之人?这样的算计会对他的进化造成影响吗?
“一个人须为仁慈而行善,这就是所谓的无私”。
■ 尽管如此,希望获得进化以摆脱今世生活的痛苦局面,这种愿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而灵性教导我们要心怀那样的初衷行善。所以说,如果认为做好事是为了让我们能拥有比地球上更优越的生活,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当然不是,但有人一心行善,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动机,只是为了享受取悦上帝以及帮助困难的邻居时那种纯粹的喜悦,他们已达到了一定的进化程度,比起那些更加注重实际、出于算计而非心中自然的温情而做好事的同胞手足,他们更容易获得幸福。”(参见第 894 问)
■ 我们能为邻居所做的好事,与我们为改正自身过错而付出的努力,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我们知道,心里想着要让来世过得更好的念头行善并无什么功德可言。但如果我们努力提升自我,征服内心的欲念,纠正我们的性格,亲近善良的灵性,提升我们的灵性等级,这样仍是自卑低下的标志吗?
“不,并非如此; ‘行善’是指为人要仁慈。算计自己的每一个善举能为自己的今生以及来世带来什么好处,这样的人是自私的。但提升自我,以期更接近上帝,这并不是自私的表现,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应当为之努力的目标。”
898. 既然俗世生活不过是在这个世界上的短暂停留,既然来世才是我们应当关心的主要问题,那么,努力获取只关于物质事物与需要的科学知识是否值得?
“毫无疑问,当然值得。首先,它能让你减轻同胞的苦难。其次,你在智力方面的提升会让你的灵性进化得更快。在两次轮回转世的过渡期间,你一小时学会的东西需要你在地球上学上好几年时间。没有任何知识是无用的,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你的进化,因为圆满的灵性必须掌握一切形式的知识,在每个领域都必须获得进化,所以说,所有获取的信息都有助于灵性的发展。”
899. 有两个富人,一个出生富贵之家,从小什么都不缺;另一个则是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财富。然而,两个人都只将自己的财富用于自我满足。两人中哪个更应受到指责?
“经历过贫困的那个。他知道何谓苦难,也感受过自己无法减轻的痛苦,但正如很多人一样,如今却再也不记得了。”
900. 一个不断积累财富而不让任何人受益之人,他会不会在心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借口,即他敛财的目的是为了将更多的财富留给继承人?
“这只是他安慰其内疚之心的一种方式。”
901. 有两个守财奴,其中一个连对自己也特别苛刻,最后守着自己的财富而死,而另一个则对别人特别小气,但自己却非常奢侈。要让他花上哪怕最小的代价给别人帮个忙或做些有用之事,他一定会千般搪塞,万般推托;若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则一点困难也没有。如果有人要他帮忙,他一定缺钱;但在满足自己的一时冲动之时,他的钱却总是很多。哪一个更应受到指责?哪一个在灵性世界的境况会更糟?
“那个将钱财浪费于享受之人,因为他比吝啬者更加自私。另一个则已经受到了自己应有的惩罚。”
902. 为了实现美好的目标而希望拥有财富是否有错?
“只要是纯粹的愿望,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但这种愿望是不是总是全然无私呢?它是否隐藏了任何别有用心的个人动机?希望受益的第一个人往往是自己,不是吗?”
903. 研究别人的过错是错误的吗?
“如果只是为了批评他们,并让他们公然出丑,那么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是缺乏仁慈的表现。如果是为了教育自己,让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一点不要忘记,即宽容他人的过错是仁慈所包含的美德之一。在谴责别人的缺点之前,看看别人是否会对你说同样的话。因此,要试着拥有与你所批评之人的缺点相反的品质,作为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你责备他们贪婪吗?那你就要慷慨大方。责备他们傲慢自大?那你就要谦逊低调。责备他们苛刻?那你就要宽容。责备他们总是在意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你的一举一动都要彰显你的伟大。总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变成耶稣所说的样子: ‘你看见邻舍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904. 一个人去调查社会弊病,并将其揭示与众是否有错?
“这取决于做这件事的原因。倘若笔者之目的只是为了制造丑闻,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是通过展现往往会树立坏榜样而非好典范的方式来获得个人的满足感。灵性享受这种感觉,但他也有可能因揭露邪恶所获得的快感而受到惩罚。”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判断一个笔家是否拥有纯粹的初衷和诚意?
“这并不一定总是有用。如果他写的是积极的东西,不妨加以充分利用;倘若不是,这就成了一个关乎他自身的良知问题。此外,假如他想证明自己的诚意,完全可以以自身为例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905. 有的作者出版的作品不仅非常漂亮,而且能给人以道德上的启发,这是有助于人类进步的,但他们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利。那他们通过这类作品所成就的善是否有助于提升其在未来作为灵性的地位呢?
“没有付诸实践的道德原则,就像还未播种的种子。如果不让它结出果实来滋养你,那种子又有何用呢?那些人会更加内疚,因为他们原本是拥有这般才智的。他们并未践行自己提供给他人的教诲,因此也就放弃了收获果实的权利。”
906. 如果一个人做好事,他自己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也承认是自己做的,那他应当受到指责吗?
“既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坏事,那么必然也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好事,这样他才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这是将他所有的行为都放在上帝律法的天平上,首先要看的是公正、仁爱与仁慈的天平,看他是否有能力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好是坏,是值得认同,还是应当反对。所以说,如果他能意识到自己战胜了邪恶的倾向,并为这样做而感到高兴,这并没有任何过错,只要这不会使他骄傲自满,免得又犯下另外的错误。”(参见第 919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