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之書

Allan Kardec

返回菜單
第十二章: 道德圓滿

1. 美德與罪惡 2. 關於欲念 3. 關於自私 4. 好人的品質 5. 自我認知



1. 美德與罪惡



893. 在所有美德中,哪一種最值得稱頌?
“所有的美德都值得稱頌,因為它們無一不是沿著善 良之路前進的標誌 。只要是自願抵抗邪惡傾向的影響 ,就 是一種美德。然而,美德的崇高表現在犧牲自己的利益, 為他人謀利 ,且毫無別有用心的動機 。最值得稱頌的美德 是以最無私公正的仁慈為基礎的。”


894. 有的人做好事是一種自發的行動 ,完全不需要克服任 何反對的感覺 。與那些不得不努力與自身本性鬥爭以克服 自身本性的人相比,他們是否值得擁有同樣的德功?
“對於那些不需要掙扎奮鬥的人,他們已經完成了自 己的進化過程 。他們在很久以前也曾掙扎過 、奮鬥過 ,並 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為何這種道德情感不需要他們付出任 何努力 ,他們的行為顯得如此毫不費力 :做善事已成為他 們的第二天性 。他們應該被尊為已贏得勳章的老戰士 。”

“因為你還遠未達到圓滿,這樣的例子以其鮮明對比 讓你感到驚訝 ,正因為他們罕見 ,所以你才對其更為欽佩 。 但要清楚地知道 ,在比你們這裡更先進的世界 ,你們眼中 的特例代表的是這個世界的普遍法則 。在那裡 ,善良無處 不在 ,且無一不是自發的 ,因為那裡只居住著善良的靈性 , 任何一個邪惡的意圖都是駭人聽聞的例外 。正因如此 ,那 裡的人非常幸福 。當人類改變了自己 ,仁慈的真正本質得 到理解和踐行之時,地球也將成為這樣的所在。”


895. 除了顯而易見的錯誤和罪惡難以逃脫任何人的注意 之外,不圓滿最獨特的顯著標誌是什麼?
“利己主義。道德品質往往像銅器上的鍍金,無法經 受試金石的檢驗 。一個人可以擁有真正的品質 ,使其在世 人眼中成為一個正直之人 。然而 ,這些品質雖然是進步的 標誌 ,卻並不一定能通過特定的考驗 ,有時 ,只需撥動個 人利益的琴弦 ,就能揭示其真實本性 。在地球上 ,真誠的 無私的確是一件如此罕見之事 ,以至於其出現時會被當作 一個奇蹟,令人驚訝不已。”

“依附於物質事物是自卑低下的一個顯著標誌,因為 在世間擁有越多之人 ,越不瞭解自己的命運 。相反地 ,一 個無私之人,說明了他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看待未 來。”


896. 有些無私之人缺乏判斷力 ,他們放棄自己的財產卻未 能帶來任何真正的益處 ,因為他們未能對這些財產加以合 理利用。這些人是否也有功德?
“他們的功德來自於他們的無私,而非他們所做的善 事 。輕率的揮霍儘管有缺乏判斷力之嫌 ,但無私仍是一種 美德 。將財富給予一個終會將其揮霍而盡之人 ,並不比給 那些只知將其鎖在保險箱之人要好 。這是一筆他們必須妥 善保管的存款 ,因為他們需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 力去做之前未能做成之善事 ,而且要用那些曾被白白浪費 的錢財去救助不幸的苦難者,為他們擦乾眼淚。”


897. 是否應責備那些不為在世間收穫任何獎賞 ,而是希望 在來世能獲得更高地位的行善之人?這樣的算計會對他 的進化造成影響嗎?
“一個人須為仁慈而行善,這就是所謂的無私”。


■ 儘管如此 ,希望獲得進化以擺脫今世生活的痛苦局面 , 這種願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自然的 。而靈性教導我 們要心懷那樣的初衷行善 。所以說 ,如果認為做好事是為 了讓我們能擁有比地球上更優越的生活 ,這樣的想法是錯 誤的嗎?
“當然不是,但有人一心行善,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 動機 ,只是為了享受取悅上帝以及幫助困難的鄰居時那種 純粹的喜悅 ,他們已達到了一定的進化程度 ,比起那些更 加注重實際 、出於算計而非心中自然的溫情而做好事的同 胞手足,他們更容易獲得幸福。”(參見第 894 問)


■ 我們能為鄰居所做的好事 ,與我們為改正自身過錯而 付出的努力 ,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區別?我們知道 ,心裡想 著要讓來世過得更好的念頭行善並無什麼功德可言 。但如 果我們努力提升自我 ,征服內心的欲念 ,糾正我們的性格 , 親近善良的靈性 ,提升我們的靈性等級 ,這樣仍是自卑低 下的標誌嗎?
“不,並非如此;‘行善’是指為人要仁慈。算計自 己的每一個善舉能為自己的今生以及來世帶來什麼好處, 這樣的人是自私的 。但提升自我 ,以期更接近上帝 ,這並 不是自私的表現,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應當為之努力的目 標。”


898. 既然俗世生活不過是在這個世界上的短暫停留 ,既然 來世才是我們應當關心的主要問題 ,那麼 ,努力獲取只關 於物質事物與需要的科學知識是否值得?
“毫無疑問,當然值得。首先,它能讓你減輕同胞的 苦難 。其次 ,你在智力方面的提升會讓你的靈性進化得更 快 。在兩次輪迴轉世的過渡期間 ,你一小時學會的東西需 要你在地球上學上好幾年時間。沒有任何知識是無用的, 它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你的進化 ,因為圓滿的靈性必須 掌握一切形式的知識 ,在每個領域都必須獲得進化 ,所以 說,所有獲取的資訊都有助於靈性的發展。”


899. 有兩個富人 ,一個出生富貴之家 ,從小什麼都不缺 ; 另一個則是通過自己的工作獲得財富 。然而 ,兩個人都只 將自己的財富用於自我滿足 。兩人中哪個更應受到指責?
“經歷過貧困的那個。他知道何謂苦難,也感受過自 己無法減輕的痛苦 ,但正如很多人一樣 ,如今卻再也不記 得了。”


900. 一個不斷積累財富而不讓任何人受益之人 ,他會不會 在心中為自己找到一個合理藉口 ,即他斂財的目的是為了 將更多的財富留給繼承人?
“這只是他安慰其內疚之心的一種方式。”


901. 有兩個守財奴 ,其中一個連對自己也特別苛刻 ,最後 守著自己的財富而死 ,而另一個則對別人特別小氣 ,但自 己卻非常奢侈 。要讓他花上哪怕最小的代價給別人幫個忙 或做些有用之事 ,他一定會千般搪塞 ,萬般推託 ;若是滿 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則一點困難也沒有 。如果有人要他 幫忙 ,他一定缺錢 ;但在滿足自己的一時衝動之時 ,他的 錢卻總是很多 。哪一個更應受到指責?哪一個在靈性世界 的境況會更糟?
“那個將錢財浪費於享受之人,因為他比吝嗇者更加 自私。另一個則已經受到了自己應有的懲罰。”


902. 為了實現美好的目標而希望擁有財富是否有錯?
“只要是純粹的願望,當然是值得稱讚的。但這種願 望是不是總是全然無私呢?它是否隱藏了任何別有用心 的個人動機?希望受益的第一個人往往是自己 ,不是嗎?”


903. 研究別人的過錯是錯誤的嗎?
“如果只是為了批評他們,並讓他們公然出醜,那麼 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因為這是缺乏仁慈的表現 。如果 是為了教育自己 ,讓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有時可能會 起到一定作用 。但有一點不要忘記 ,即寬容他人的過錯是 仁慈所包含的美德之一 。在譴責別人的缺點之前 ,看看別 人是否會對你說同樣的話 。因此 ,要試著擁有與你所批評 之人的缺點相反的品質 ,作為自我完善的一種手段 。你責 備他們貪婪嗎?那你就要慷慨大方 。責備他們傲慢自大? 那你就要謙遜低調 。責備他們苛刻?那你就要寬容 。責備 他們總是在意雞毛蒜皮的小事?那你的一舉一動都要彰 顯你的偉大 。總之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變成耶穌所說的樣 子 :‘你看見鄰舍眼中的刺 ,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


904. 一個人去調查社會弊病 ,並將其揭示與眾是否有錯?
“這取決於做這件事的原因。倘若筆者之目的只是為 了製造醜聞 ,那麼他所做的一切就是通過展現往往會樹立 壞榜樣而非好典範的方式來獲得個人的滿足感 。靈性享受 這種感覺 ,但他也有可能因揭露邪惡所獲得的快感而受到 懲罰。”


■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如何才能判斷一個筆者是否擁有 純粹的初衷和誠意?
“這並不一定總是有用。如果他寫的是積極的東西, 不妨加以充分利用 ;倘若不是 ,這就成了一個關乎他自身 的良知問題 。此外 ,假如他想證明自己的誠意 ,完全可以 以自身為例來支持自己的主張。”


905. 有的作者出版的作品不僅非常漂亮 ,而且能給人以道 德上的啟發 ,這是有助於人類進步的 ,但他們自己卻不能 從中獲利 。那他們通過這類作品所成就的善是否有助於提 升其在未來作為靈性的地位呢?
“沒有付諸實踐的道德原則,就像還未播種的種子。 如果不讓它結出果實來滋養你 ,那種子又有何用呢?那些 人會更加內疚 ,因為他們原本是擁有這般才智的 。他們並 未踐行自己提供給他人的教誨 ,因此也就放棄了收穫果實 的權利。”


906. 如果一個人做好事 ,他自己有意識到這一點 ,而且也 承認是自己做的,那他應當受到指責嗎?
“既然他能夠意識到自己所做的壞事,那麼必然也能 意識到自己所做的好事 ,這樣他才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 正確 。這是將他所有的行為都放在上帝律法的天平上 ,首 先要看的是公正 、仁愛與仁慈的天平 ,看他是否有能力判 斷自己的行為是好是壞 ,是值得認同 ,還是應當反對 。所 以說 ,如果他能意識到自己戰勝了邪惡的傾向 ,並為這樣 做而感到高興 ,這並沒有任何過錯 ,只要這不會使他驕傲 自滿,免得又犯下另外的錯誤。”(參見第 919 問)



2. 關於欲念



907. 既然欲念是與生俱來的,那它本身有無好壞之分?
“沒有。欲念源自於充滿激情的意願,而賦予人欲念 的目的原本是為了他好。欲念能促使人完成偉大之事情。 是人對此駕馭不當,才會造成傷害。”


908. 我們如何才能確定欲念的好壞界限?
“欲念就像一匹勁馬,如駕馭得當,則非常有用,但 若任其放肆不羈 ,就會變得相當危險 。一旦你失去了駕馭 欲念的能力 ,你就會意識到它的危害 ,無論是傷及你自己 還是他人。”

欲念猶如槓桿 ,它能賦予人十倍之力 ,幫助其完成上天的安 排 。然而 ,一個人如果不控制欲念 ,而是受制於欲念 ,他便會 沉淪於荒淫無度的生活 ,那原本可以善加利用的力量就會反過 來將其碾壓得粉身碎骨。 所有的欲念都源於一種自然的情感或需求 。因此 ,欲念在本 質上並不是邪惡的 ,它是我們今世所具有的一種天賜條件 。嚴 格來說 ,欲念是一種誇張的需求或情感 。其關鍵並不在於起因 , 而在於是否過度 ,過度的欲念一旦造成某種傷害 ,就會變成壞 事。 任何一種欲念 ,只要是讓人類更接近於動物本性的 ,都會讓 人遠離其靈性本質。 任何一種情感 ,只要能讓人超越於動物本性之上 ,即代表他 的靈性超越物質並佔據了主導地位,從而使其更接近圓滿。


909. 人是否總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克服自己的邪惡傾向?
“是的,而且有時並不需要費很大力氣。他所缺乏的 只是意志力 。嗚呼哀哉 ,你們所付出的努力何其之少!”


910. 一個人能否向靈性尋求到有效的幫助來克服自己的 欲念?
“如果他真誠地向上帝和他的守護天使祈禱,善良的 靈性就一定會來幫助他 ,因為這是他們的使命 。” (參見 第 459 問)


911. 難道沒有什麼欲念強烈到意志力也無法戰勝和抗拒 嗎?
“有許多人會說‘我希望’,但他們的願望只是在嘴 上說說而己 。他們固然有所希望 ,但即便他們的願望沒有 實現,他們內心依然是快樂的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無法戰勝 自身欲念時 ,不過是因為他的靈性由於等級低下而沉迷於 享樂之緣故 。他若努力去控制自身的欲念 ,就能理解自己 的靈性本性 。征服欲念 ,即代表著其靈性戰勝了物質 。”


912. 要對抗我們物質本性對於靈性的支配地位 ,什麼才是 最有效的手段?
“要做到無私克己。”



3. 關於自私



913. 在所有惡習中 ,哪一種可以被視為其他所有惡習的根 源?
“正如我們多次講到的:自私。一切罪惡皆源於此。 如果對每一種惡習進行研究 ,你就能發現自私其實是所有 惡習的根源所在 。你要竭盡所能地抵制這些惡習 ,但假如 你不剷除其邪惡根源,那麼你永遠也無法徹底擺脫它們。 願你所有的努力都朝向這一目標 ,因為自私才是真正的社 會瘟疫 。在這一生中 ,無論誰想要接近道德上的圓滿 ,都 必須從其內心根除一切自私的情感 ,因為自私與公正 、仁 愛和仁慈格格不入:它會抵消所有其他品質。”


914. 既然自私是以個人利益為情感基礎 ,那麼要從人的內 心將其徹底根除似乎並非易事 。我們是否能夠做到這一點?
“如果人們能夠注重靈性方面的自我教育,就不會再 那麼依重於物質事物 。除此之外 ,還必須對人類社會中主 張和鼓勵自私的相關制度進行改革 。而這只能通過教育來 完成。”


915. 既然自私是人類固有的本性 ,那它難道不會一直阻礙 著至善在地球上的統治地位嗎?
“當然會,自私是萬惡之首,但這源於轉世投生於地 球上的靈性所具有的低劣本性 ,而非人類本身 。靈性可以 通過連續多次的轉世投生以實現自我淨化 ,從而克服自己 的自私本性 ,正如他們克服自己的其他缺點一樣 。難道地 球上就沒有一個完全擺脫自私和踐行仁慈之人嗎?這類 人遠比你們想像的要多 ,只不過你們對其所知甚少 ,因為 美德永遠不會追求聚光燈的關注。如此之人,若有其一, 必有其十 ,若有其十 ,必有上千 ,如此種種 ,不一而足 。”


916. 隨著文明的發展 ,自私非但沒有減少 ,反而有所增多 , 貌似這激發和延續了自私的本性 。何以原因會破壞結果呢?
“罪惡越大,就越可憎。只有當自私造成了更大傷害 時 ,才能讓你明白徹底根除它的必要性 。當人們從支配他 們的自私中解脫出來時 ,他們就會像手足一樣生活 ,互不 傷害,互相幫助,相互扶持。強者將成為弱者的支持者, 而非壓迫者 ,而且也不再有人缺乏基本需求 ,因為所有人 都會成為公正法則的踐行者。到那時,善良將統治一切, 而這一切都是由靈性負責準備的。”(參見第 784 問)


917. 怎樣的手段可以消除自私?
“在人性的所有弱點中,最難根除的就是自私;因為 自私來源於物質的影響 ,而物質與人類的本源有著如此密 切的聯繫 ,以至於人類至今仍無法超脫於物質之外 。至於 其他影響因素,則似乎涉及方方面面:人類的法律制度、 社會組織 、教育水準等等 。隨著道德生活超越物質生活並 佔據支配地位 ,最重要的是 ,隨著人們真正理解靈性主義 所描繪的真實未來 ,而不再被因寓言而扭曲的未來所誤導 時 ,自私將被逐漸弱化 。一旦靈性主義得到人們的充分理 解 ,並滲透到風俗習慣和信仰中 ,各種習慣 、習俗以及社 會關係也會隨之發生轉變 。自私建立在基於個性的相關性 之上 。再次說明 ,當你充分理解了靈性主義之時 ,你就能 站在一個崇高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從而能在這一個性觀念 變得根深蒂固之前將其消解於萌芽之中 。通過打破這種相 關性 ,或者至少讓人看到其本質 ,靈性主義必然能夠戰勝 自私。”

“一個人會因為他人的自私而感到煩惱,反過來這也 會促使他變得自私 ,因為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做出防禦之勢 。 當他意識到別人一心為己 ,毫不為人時 ,這會促使他關心 自己更勝於關心別人 。讓仁慈與博愛法則成為社會制度的 基礎 ,成為國家與個人關係的合法根基 ;只有當一個人意 識到別人心中也裝有他人時 ,他才不會那麼在意自己的利 益 。他將感受到榜樣與交流的道德影響 。由於自私的普遍 存在 ,為了他人的緣故而犧牲自己的個性需要一種堅定的 美德,因為別人往往是不會承認這一點的。最重要的是, 天國的大門將對那些擁有這一美德的人們敞開 。尤其是他 們將擁有成為上天關照之人的幸福——因為我實實在在 地告訴你們 ,在最後的審判日 ,那些一心只想到自己的人 將被拋在一邊,遭受忽視。”(參見第 785 問)
芬乃倫


毫無疑問 ,人們做出了令人欽佩的努力來推動人類的進步 。 如今 ,善良的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勵 、激發和讚揚 ,然而 自私的貪婪之蟲仍然困擾著社會 。它是一個真正的惡魔 ,它影 響著整個世界,並讓每個人或多或少地成為其受害者。因此,我們有必要像防禦流行病一樣與之抗爭 。為了這一目的 ,我們 必須像醫生那樣 :將其追溯到源頭 。我們要在社會上到處尋找 ——從家庭到國家 ,從茅舍到宮殿 ,去尋找激發 、延續與催化 自私的所有原因 ,尋找所有明顯或隱密的影響因素 。一旦知道 了病因 ,便能找到救治之法 。我們要做的就是與之抗爭 ,即使 無法一次就將其全部消滅 ,至少也能消滅一部分 ,一點一點將 毒素清除乾淨 。治療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因為病因是多方面的 , 但也並非不可治癒 。此外 ,除非我們通過教育來直搗邪惡之根 源 ,否則我們將難以將其根除 。這種教育不是那種傾向於培養 博學多識者的教育 ,而是旨在造就道德高尚者的教育 。要清楚 地知道 ,教育才是道德進步的關鍵 。只有對駕馭性格的藝術與 駕馭智力的藝術擁有充分理解 ,我們才能像修整幼苗一樣 ,對 性格進行調教 。不過 ,掌握這門藝術需要非凡智慧 、豐富經驗 和深刻觀察 。倘若認為只要擁有足夠的知識 ,就能成功地運用 這門藝術 ,那就大錯特錯了 。假如我們從其出生的那一刻起就 對富人家和窮人家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 ,觀察那些教導他們之 人所具有的軟弱 、粗心和無知對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 ,以及觀 察有多少用於教育他們的方法是失敗的 ,我們不會驚訝於世界 上這麼多的怪人怪事了 。我們應當努力培養人的道德 ,就像我 們努力培養人的智力一樣 ;我們將看到 ,如果還有性格頑劣者 的話,那麼這些人——其數量遠超乎你的想像——所需要的, 不過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培養 ,因為唯有這樣 ,才能結出豐碩的 果實。(參見第 872 問)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 ,這種渴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 。正因 如此 ,人們才會不斷工作 ,改善自己在世間的境況 。他會去尋 找造成自身煩惱的原因 ,以對其進行補救 。當他正確地認識到 自私是其中一個原因 ,認識到正是這一原因引起了驕傲 、野心 、 貪婪 、羨慕 、憎恨和嫉妒 ,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不斷對他造成 傷害 ;當他意識到自私會給所有社會關係帶來麻煩 ,會導致分 歧 、破壞信任 ,並迫使鄰居之間長久地相互防範 ;最後 ,當他 發現自私會讓朋友變成敵人 ,到那時 ,他也會明白 ,這一惡習 與自己的幸福是格格不入的 。還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 ,這一惡 習與其自身安全也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受自私之苦越深, 他就越覺得有必要與之抗爭 ,就像人類與瘟疫 、害蟲或其他禍 害作鬥爭一樣 。出於自己的利益 ,他將不得不這麼做 。(參見第 784 問)

自私是所有惡習之根源——正如仁慈是所有美德之根源一 樣 。一個人如果希望確保自己的今生和來世都能獲得幸福 ,那 麼他所有的努力都應以摧毀前者和培養後者為目標。



4. 善良之人的品質



918. 一個人身上有哪些跡象能讓我們看出他取得了能提 升其靈性等級的進步?
“當靈性在俗世生命中的所有行為均代表了對上帝律 法的踐行 ,並對靈性生命有了進一步理解時 ,靈性便會實 現自我昇華。”

真正善良之人是那些以最純潔的方式踐行公正 、仁愛和仁慈 法則之人 。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時 ,他會捫心自問 ,自己是 否違反了任何法則 ,是否曾為非作惡 ,是否竭盡所能地行善為 良 ,是否做到了讓人無可指責抱怨 ,以及自己對他人所做之事 是否有設身處地,推己及人。

他對鄰舍滿懷仁愛和仁慈之情 ,一心行善 ,不求回報 ,願為 公正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他待人友善 、和藹親切 ,因為他將所有人都看作自己的兄弟 或姐妹,無論其種族或信仰。

如果上帝給了他權力和財富 ,他會將這些禮物當作他必須好 好利用的“存款” 。但這並不會讓他變得自高自大 ,因為他知 道,將這一切賜予他的上帝,也能將這一切從他身邊帶走。

如果社會等級將其他人置於他的依賴之下 ,他會善待他們 , 因為在上帝面前 ,他和他們是平等的 。他會用自己的權威來提 升他們的士氣,而非用自己的傲慢來打擊他們。

他寬容別人的缺點 ,因為他知道自己也需要得到別人的寬容 , 他時刻以基督所說的“讓無罪之人扔第一塊石頭”這句話來 警醒自己。[a]

他不會睚眥必報 :他會以耶穌為榜樣 ,寬恕罪行 ,以德報怨 , 因為他知道自己會被原諒因為他已經原諒了自己

最後 ,他會尊重自然法則賦予他人的所有權利 ,因為他希望 他們也尊重自己的權利。



5. 自我認知



919. 要在今世提升自我並抵制邪惡的引誘 ,最有效的方法 是什麼?
“古代聖賢曾說過:‘認識你自己。’[b]”


■ 我們理解這一格言蘊含的所有智慧 ,但困難之處恰恰 在於認識我們自己。我們要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
“做我在塵世一生中曾做之事。每天結束之時,我會 質問自己的良知 ,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 ,問自己有無落下 某些責任 ,是否有人有理由抱怨我 。我通過這一方式來瞭 解自己 ,看自己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進 。如果一個人 能在每天晚上回顧自己白天的所作所為 ,問自己做了哪些 好事,哪些壞事,祈禱上帝和他的守護天使來開導自己, 那麼他將獲得提升自我的強大力量 ,因為 ,相信我 ,上帝 會幫助他的 。所以 ,你要問問自己在某一情況下做了什麼 以及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問問你是否做了任何會受到 別人譴責之事 ,以及是否做了你不敢承認之事 。此外 ,還 要進一步問問 :如果上帝在這一刻召喚我回來 ,我在重新 進入無所隱藏的靈性世界時 ,是否有理由害怕任何人的凝 視?看看你對上帝 、對鄰居以及最後對自己做了什麼不好 之事 。這些答案要麼會讓你的良心得到安慰 ,要麼會指出 你必須改進的錯誤。”

“因此 ,自我認識是個人進步的關鍵 。但是 ,你會問 , 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呢?難道我們的自我所創造的幻覺 能減少我們的錯誤 ,並讓它們變得情有可原嗎?守財奴認 為自己只是懂得節儉和深謀遠慮而己 。傲慢之人則認為自 己只是自尊心強而已 。這一切都是真實的 ,但你不能以愚 弄自己的方式來審視它們 。當你對自己的某一品行心存疑 慮時 ,不妨捫心自問 ,如果這件事是別人做的 ,你會如何 考慮 。如果發現是別人做的你會譴責的話 ,那麼換成你做 並不會讓它變得更合理 ,因為對於公正 ,上帝只有一個標 準 。另外 ,要試著去瞭解別人對它的看法 ,不要無視敵人 的觀點 ,因為他們無意於隱瞞任何真相 ,而上帝常常將他 們放在你身旁作為一面鏡子 ,他們會比朋友更坦率地警告 你 。因此 ,要讓真正願意提升自我之人去探索自己的良知 , 以便根除自己的邪惡傾向 ,正如他將院子裡的雜草斬草除 根一樣 。要讓他們對每個道德的工作日進行結算 ,就像商 人計算利潤和損失一樣 ,我敢向你保證 ,前者比後者更為 重要 。如果你可以說 ,你的每一天都是積極向上的 ,你便 可以安心睡覺,放心等待來世的生活。”

“所以,要清楚而準確地問自己一些問題,且不懼繁 複 ,多多益善 :只需花上幾分鐘時間 ,就能確保永恆的幸 福 。難道你每天的工作不是為了積累財富 ,以滿足退休之 需?難道這樣的退休生活不是你所有的願望 ,以及你寧願 忍受暫時的疲勞和艱辛而奮鬥的目標嗎?既然如此 ,一個 人又如何能將時數不多且可能受到身體疾病困擾的退休 生活與等待道德高尚之人的未來相比呢?難道這不值得 付出一點努力嗎?我知道很多人會說 ,當下是肯定的 ,但 未來是不確定的 。沒錯 ,這正是我們要負責從你腦中消除 的思想 ,因為我們希望以一種讓你的靈魂毫無疑問的方式 讓你瞭解未來 。這就是為何我們首先讓你們注意刺激身體 感官的現象 ,而直到現在我們才給你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傳 播的指示。為此,我們口述了《靈性之書》。”
聖·奥古斯丁


我們所犯的許多錯誤都被我們忽視了 。如果真正按照聖·奥 古斯丁的建議去做 ,我們會更頻繁地質問我們的良知 ,而且會 看到 ,不對我們行為的性質和動機進行分析致使我們經歷了多 少失敗 ,而我們竟對此毫無察覺 。這種質問法比使用我們常常 不去踐行的格言和戒律更為有效 。它需要明確無誤的是非答案 , 絕無任何替代的餘地 。通過這一個人的論證過程 ,再加上回答 , 我們便可以計算出自身的善惡總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a]《約翰福音》8:7。——譯者按。
[b] 這是對古希臘格言“認識你自己”或“gnothi seauton”(希臘語:γνῶθισεαυτόν) 的引用;這一格言題寫於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門廊之上。柏拉圖曾在其著作中廣泛 運用了這一格言,並多次提到蘇格拉底對它的引用。——譯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