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之書

Allan Kardec

返回菜單
3. 善與惡

629. 我們該如何來定義道德?
“道德者,善行之準則也,亦明辨善惡之準則也。道 德見諸於對上帝律法之遵循 。一個人若所作所為皆為善故, 必然品行端直,因他遵循了上帝律法。”


630. 我們如何才能明辨善惡?
“善,乃一切符合上帝律法之事;惡,乃一切背離上 帝律法之事 。故行善即為遵循上帝律法 ;為惡即為違反上帝律法。”


631. 一個人是否有辦法讓自己做到明辨善惡?
“當然,只要其相信上帝並渴望瞭解上帝。上帝已賜 予其明辨善惡的智慧。”


632. 一個容易出錯之人 ,在區分善惡之時有沒有可能犯錯 , 即他深以為自己做的是正當之事 ,而事實上行的卻是不義 之舉?
“耶穌曾告誡過你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 要以此為戒, 必不會行差踏錯。”


633. 善惡之準則 ,亦可稱為“互惠”或“團結”之準則 , 其並不適用於一個人針對自己的個人行為 。那麼一個人能否從自然法則中找到針對此類行為的準則 ,作為自己的可 靠嚮導?
“過食傷身——這就是上帝告知你當如何節制自身需 求的方式 。如若不懂節制 ,必受懲罰 。萬事皆如此 。自然法則為人的自身需求劃定了一條界限,人一旦越界超限, 便會面臨痛苦的懲罰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 ,一個人若肯留 心傾聽警告自己的‘足矣’之聲 ,便能避免大多數被其歸 咎於自然的疾病。”


634. 為何從事物的本質中總能找到惡的根源?我所說的 是道德之惡 。難道上帝就不能在更好的條件下創造人類嗎?
“我們已經說過:靈性在誕生之初,是簡單而無知的 (參見第 115 問)。上帝讓人選擇自己的道路 ,如果選錯, 他將面臨更糟的境況 :他的朝聖之路將會更加漫長 。若無 高山 ,人不知有上下之行 ;若無岩石 ,則不知有堅硬之物 。 靈性要獲得經驗 ,必須懂得何謂善 ,何謂惡 。這也是靈性 必須和肉體結合的原因所在。”(參見第119 問)


635. 不同的社會地位導致了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附加需求 。 如此看來,自然法則難道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準則?
“這種身份地位的不同存在於自然界本身,符合進化 法則的規律 。然而 ,這並未否認自然法則適用於萬事萬物之統一性。”

人生在世 ,境遇因時而變 ,因地而異 ,隨之而來是不同的需 求以及適應這一需求的社會地位 。由於這種多樣性存在於各種 事物之中 ,故其符合上帝律法 ;儘管如此 ,上帝律法從整體而 言仍具有統一性 。正因如此 ,才有必要從人為需求或慣常需求 中辨別真實需求。


636. 善與惡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絕對的嗎?
“上帝律法對所有人而言是一樣的,但邪惡則尤在於 一個人為非作惡之欲望 。善 ,永為善 ,惡 ,永為惡 ,無關一個人的地位高下 ;地位的差別取決於此人所擔的責任大 小。”


637. 一個人若屈從於自己的本能 ,以人肉為生 ,這是一項 野蠻的罪行嗎?
“正如之前所說,邪惡取決於意志。因此,一個人越 瞭解自己之所為,則罪責越大。”

環境對於善惡的影響具有一定意義 。一個人若經常犯錯—— 儘管這種過失是由於其社會地位造成的 ,仍應受到譴責 。然而 , 他的責任大小與其擁有瞭解善惡的途徑是成正比的 。因此 ,在 上帝面前 ,犯下不義之舉的開明之士比放任於原始本能的無知 野蠻之人更有罪。


638. 有些時候 ,邪惡似乎是某種環境所致的後果 。例如 , 在某種情況下,殺戮,甚至於同胞相殘,實屬迫不得已。 這種情況是否應認為有違上帝律法?
“惡終歸是惡,即使有迫不得已之時。靈魂經歷輪迴 轉世 ,會變得越發純潔 ,這種迫不得已的困境也會隨之消失。越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其罪孽越深重。”


639. 我們之所以犯下惡行 ,往往是他人將我們置於某種境 地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誰更應受到譴責?
“責任在於始作俑者。故為形勢所迫而為惡之人,其 罪責不及造成這一形勢之罪魁禍首 。因此 ,每個人不僅為要自己犯下的罪行受罰,還要為誘使他人犯下的罪行擔 責。”


640. 一個人自己不做壞事 ,卻從別人所做壞事之中謀取好 處,這樣也會受到同樣程度的責罰嗎?
“這種情況與自己為非作歹無異:從惡行中獲利即等 於參與作惡 。也許此人對於要不要作惡曾心存猶豫 ,然而一旦發現不義之行得逞,他便趁火打劫,借機撈取好處, 這是由於他內心認同這一行徑 ,假使有機會或但凡有膽量 , 他定會付諸實施。”


641. 惡念是否與惡行本身一樣應受譴責?
“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一個人若心懷作惡之念,尤 其是有能力將其付諸實施時 ,卻能有意抵制 ,這便是一種美德 。然而 ,若只是缺乏了付諸實施的機會 ,那麼此人仍 是有罪的。”


642. 我們之所以不作惡只是為了討好上帝和確保我們在 來世的地位,只要做到這點就足夠了嗎?
“不夠,你還必須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行善積德。你 得為所有因自己未能行善而導致的惡行而受罰。”


643. 是否有人由於自身地位的原因而無法行善?
“世間從未有無法行善之人:只有從未找機會行善的 自私之人 。凡與他人接觸 ,就必有行善的機會 ,只要不是被自私蒙蔽了雙眼 ,人生在世 ,日日皆可行善 。行善 ,並 不僅僅是慷慨仁慈 ,還包括凡需幫助之處 ,皆竭盡自身所 能施以援手。”


644. 一個人出生的環境難道不是其參與罪惡的主要原因 嗎?
“沒錯,但即便如此,這也不過是其脫離肉身,作為 靈性時所選擇之考驗的結果。他希望自己置身誘惑之時, 能抵制誘惑,修功積德。”


645. 當一個人深陷惡習的氛圍中時 ,邪惡是否會成為一種 近乎不可抗拒的誘惑?
“的確是誘惑,但並非不可抗拒。因為在這種惡習的 氣氛中,亦不乏至仁至德之人。他們是有力量抵抗誘惑, 同時肩負著對同胞施加良好影響之使命的靈性。”


646. 善行之舉的功德取決於某些條件 ,換句話說 ,一個人 所做的善事是否會修得不同程度的功德?
“做善事所積的功德與其難易程度相關。毫無任何獻 祭或代價地做善事幾乎沒有任何功德 。窮人分享自己僅有的一片麵包與富人施捨自己吃剩的飯菜相比 ,上帝更看重 前者的善行 。耶穌曾借用‘孀婦之捐贈’這個寓言故事對 你們進行過教導。”[c]




___________________
[c] 《馬可福音》12:41-44,《路加福音》21:1-4。——譯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