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认知视度

5. 一个人若对来世拥有清晰明确的概念,便会对未来充满不可动摇的信念。这种信仰对人类的道德教化具有意义非凡的影响,因为它会完全改变人们对于俗世生命的看法。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向往无限的灵性生命,那么俗世生命对其而言不过是一个通道,是在一个薄情寡恩之国的短暂停留。人生的沉浮和磨难对其而言不过是所需忍耐之事,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短暂的,此后将更加幸福。死亡不再可怕,它不再是一扇通往虚无缥缈的门,而是通往幸福安乐之居的入口。他们知道自己当下的处境只是暂时状态,而非最终结局,故而对生活中的烦恼更能泰然处之,从而心生淡然之意,免于忧苦。

对来世鲜有怀疑之人,会尽心历练世俗生活。对未来不确定之人,只会在意当下,立足现世。因为预见不到自己将拥有比世间更珍贵的财富,他们会像孩子一样,眼里除了自己的玩具,再也看不见其他事物;他们会为了得到这些而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是最小的财产损失也会对他们造成莫大的伤害。失望、沮丧的希望、不满足的野心、自觉是受害者的不公、受伤的傲慢或虚荣心……这一切都会成为一种折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长久的苦恼。这样一来,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人为地为自己制造真正的痛苦。他们将自己置于世俗生命的中心,从此地放眼望去,周遭一切皆如障目之叶。无论自己受的罪,还是他人享的福——所有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是天大的事。这就犹如,入摩天大楼之市,便觉得无一物不高大;看身居显位之士,便以为无一人不巍峨。然而,会登绝顶,方觉天地开阔,人事轻微。

从来世的角度去思考俗世生命,眼前所见的便是:人类犹如苍穹之星,迷失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然后,他们会发现,无论是庞然大物,还是秋毫之末,都不过是土堆上的蝇攒蚁聚;无论一文不名,还是位高权重,身份地位皆无差别;他们会为那些为争一席之位、赢一时之气而心力交瘁、朝生暮死之人扼腕叹惜。故言,世间万物的重要性总是与对来世信仰的坚定程度成反比。
6.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人人都这么想,便无人再关心尘世之事,世间一切必将受到威胁。但并非如此。人会本能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安乐,尽管其确信自己只是客居他乡,羁旅一时,仍会希望尽可能享受美好舒适的生活。这就好比发现在背之芒,在喉之刺,岂有不除而后快之理?对于幸福的追求会迫使人们改善一切,因为他们具有进步和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两者皆包含于自然法则之中。因此,他们会出于需要、享受和责任而劳作,从而实现上天的安排,即上帝让其经历尘世生活的目的。一个人,唯有着眼于来世,淡然于今生,方能顾念前路,不因失败而悲,不以落没为苦。

因此,上帝并不谴责世俗的快乐,而是谴责以牺牲灵魂为代价的放纵。此外,那些自身放纵却以耶稣之语,即“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作为托辞之人,亦在谴责之列。

相信自己拥有来世之人,如家有万贯,虽略舍小财,常不以为然;只专注于尘世生活之人,便如家徒四壁,一旦失去所有,则易心生绝望。

7. 灵性主义拓宽了人的思想,开辟了新的天地。不要以狭隘短浅的目光去盯着现世的生活,因为这会让你将尘世如白驹过隙的短暂光阴当成永恒未来独一无二的脆弱中心;灵性主义告诉我们,今生今世只不过是造物主和谐宏伟之大作的一个环节而已。灵性主义还揭示了一个人的生生世世,同一世界的所有人以及所有世界的所有人相互之间的联系所具有的统一性。有人认为,灵魂是在肉体诞生的那一刻被创造出来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彼此互不相识,而灵性主义则为博爱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基础和理由。这个基于个体与整体关系的统一性说明了,单考虑某一个体是行不通的。在基督的时代,人们并不能够理解这一点,这也是为何基督保留了这一教义以待后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