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 以灵性主义为依托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第十四章: 孝敬父母

■ 孝顺
■ 谁是我的母亲和兄弟?
■ 血肉亲缘关系与灵性亲缘关系
■ 灵性所传教义

. 子女的忘恩负义与家庭纽带关系



1. 你知道上帝的诫命:不可杀人,不可通奸,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不可欺诈,要孝敬父母。(《马可福音》第 10 章第 19 节;《路加福音》第 18 章第 20 节;《马太福音》第 19 章第 19 节)

2. 你要孝敬父母,使你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居住。(《摩西十诫》,《出埃及记》第 20 章第 12 节)


孝顺

3. “孝敬父母”这条诫命是仁爱和爱邻里这一普遍律法的结果;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何以爱他人?只不过,“孝敬”一词从这一方面而言还有一项附加义务:孝顺。上帝以此指明,一个人爱父母,还必须对父母尊重、体谅、谦恭和顺从,这意味着我们有义务以更严格的方式向父母履行仁慈要求我们为他人所做的一切。这种责任理所当然地也应延伸到那些取代父母之人,他们的功德更甚,因为他们的奉献并非一种义务。凡是违反这条戒命之人,上帝总会予以严厉的惩罚。

孝敬我们的父母不仅需要尊敬他们,还意味着在他们需要之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在他们年老时承欢膝下,待奉左右,让他们颐养天年,天伦永乐。

真正的孝顺体现在父母贫乏之际。什么才算是真正履行了这条诫命呢?是能让父母勉强糊口而不至于饿死,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却以为做了件了不起的大事?还是说,仅仅将父母扔在简陋无比的屋子里,让他们不至于流落街头就行了,自己却独自过着穷奢极侈的舒适生活?倘若子女这样做不是出于恶意,自己也不用以做家务的形式来换取子女对自己的赡养,这样的父母甚至会认为自己是幸运的!难道年老体衰的父母就理应成为年轻体壮的子女的佣人吗?有哪一个母亲让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为自己的养育之恩支付过任何报酬?她何尝计算过孩子生病时,自己照顾过他们多少次,又何尝在意过满足孩子各种需求时,自己费尽了多少周折?非也!子女之欠父母,不仅仅在于当供给父母起码的生活之需,更在于竭尽所能让父母感受到照顾与关爱,正如自己儿时曾经受到父母的照顾与关爱一样,这是一笔神圣的债务。唯有这种孝顺才会为上帝所悦纳。

因此,一个人若不懂得感恩父母在自己幼弱之时给予自己的帮助,不懂得感恩父母不仅让自己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还让自己拥有了高尚的人格,不懂得感恩父母为了能让自己幸福安宁,再苦再累也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必将有祸。这些忘恩负义之人有祸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会受到忘恩负义的惩罚;他们将受到来自至亲至爱之人的打击,有时是在现世的生活中,当然也有可能是在另一个世界,到那时,他们曾让人承受过的,他们自己也要亲身承受。

的确,有的父母不承认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子女未尽到父母应尽的义务;然而,上帝自会惩罚他们,但他们的子女不能。责备自
己的父母不是为人子女该做之事,因为他们自己也许理应受到如此待遇。如果仁慈律法要求人们做到以德报怨,宽容别人的缺点,不讲他人的坏话,忘记和原谅别人的错误,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那么对于自己的父母又何止是这些义务呢?因此,子女对待自己的父母,必当遵循耶稣关于对待他人的所有戒律,而且每个子女都应当告诫自己,任何一种行为,若对陌人生而言是理当受到谴责的,那对自己的父母就更是如此,前者或许还仅仅是一个过错,后者就有可能演变成犯罪,因为此举不仅缺乏仁慈,还增加了一条忘恩负义的罪名。

4. 上帝说:“你要孝敬父母,使你得以在你之神耶和华赐予的土地上长久居住。”可他为何要应许将尘世的生活,而非天国的生活作为奖赏呢?答案就在这句话中的“神所赐你的”,现代版本的《摩西十诫》中删除了这几个字,其意思就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有必要回顾一下希伯来人在被告知这句话时的情况和他们的思想。当时的希伯来人还不知道有来世,他们的视线也尚未超出血肉之躯的局限。故凡其所能见者,印象则深,凡其不可见者,印象则浅;正因如此,上帝才会用适合他们的语言对他们说话,就像面对孩子时,人们总会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对他们说话。在当时,希伯来人居住在沙漠里,神赐给他们的地就是应许之地,这是他们心之所向的目标。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求,所以上帝告诉希伯来人,他们将长久居住,意思是指,如果他们遵循神的诫命,就能长久居住在此。

而等到耶稣到来的时候,希伯来人已经拥有了更加成熟的思想。是时候给他们一些不那么物质化的营养了,所以耶稣向他们提到了灵性生命,对他们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你们的善行将在那里,而不是在这世间得到报偿。”这句话将物质上的应许之地变成了天堂里的家园。此外,耶稣还要他们遵循“孝敬父母”的诫命,他所应许他们的不再是大地,而是天堂。(参见第二章和第三章)


谁是我的母亲和兄弟?

5. 然后,耶稣回到家乡。很多人又聚集在那里,人多的使耶稣和他的门徒们都没法吃饭。耶稣家人听说这些事,就出来管他,因为人们说耶稣疯了

这时耶稣的母亲和兄弟们来了。他们站在屋子外面,叫人进门去找耶稣。有很多人正围坐在耶稣身边,他们当中有人对耶稣说:“快瞧,你的妈妈和兄弟姐妹在外边等你呢。”耶稣答道:“谁是我的母亲和兄弟?”他环顾坐在屋里的人,说:“我的母亲和兄弟就坐在我身边呢!谁执行上帝的意志,谁就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马可福音》第 3 章第 20 节、第 21 节和第 31 节至第 35 节;《马太福音》第 12 章第 46 节至第 50 节)

6. 耶稣说的有些话看起来很奇怪,似乎掩盖了他对每一人的仁善和永远不变的仁慈。不信主的人总是喜欢把这当作武器,说他自相矛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耶稣的教义的确是以仁爱和仁慈律法为根本和基石。因此,他不可能一方面创立自己的教义,一方面又去否定自己的教义,所以我们只能得出一个不可更改的结论,即如果耶稣的某些箴言与上述基本原则存在矛盾,那只是因为那些被认为是耶稣所说的话,要么转述有误,要么理解有误,或者根本就不是他的原话。

7.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为何耶稣会对他的家人表现出如此的冷漠,并以某种方式否认了他自己的母亲。

至于他的兄弟,据说他们从来不怎么看重他;他们是进化程度较低的灵性,完全不理解他的使命;在他们看来,耶稣的行为很奇怪,他的教导也未能触动他们,因为他在他们中间并无一个门徒。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可能和他的敌人有相同的偏见。事实上,每当他与家人见面时,他们对他的欢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陌生人,而非作为一个兄弟。约翰还特别提到:“甚至连耶稣的兄弟们也不信仰他。”(《约翰福音》第 7 章第 5 节)

至于耶稣的母亲,没有人会怀疑她对儿子的温柔。然而,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她对于耶稣的使命似乎并无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为她从来没有像施洗约翰那样遵循他的教导,或者像施洗约翰那样为他作证;她对于耶稣的主要情感源于母亲的关怀。就耶稣而言,有人认为他否认自己的母亲就是显露了他性格中愚昧无知的一面:可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可能成为那个说“要孝敬父母”之人。为此,有必要从另一层含义去理解耶稣的话,这类含义几乎总是蕴藏于寓言的面纱之下。

耶稣从不浪费任何可以教导世人的机会;所以他借家人的到来,阐述了血肉亲缘关系与灵性亲缘关系的区别。


血肉亲缘关系与灵性亲缘关系

8. 血缘纽带关系并不一定能在灵性之间建立联系。肉体源自于肉体,但灵性并不源自于灵性,因为灵性在肉体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父母并未创造孩子的灵性,他们不过是为孩子提供了肉体皮囊而己,但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的智力发育和道德培养,从而帮助他们进步。

投生于同一个家庭中的灵性——尤其是有至亲关系的灵性,通常是拥有情感共鸣的灵性,他们以往的关系是通过尘世生活中的相互感情建立起来的。尽管如此,这样的灵性也有可能是彼此完全陌生的,他们因前世的反感而分开,现在则演变成了作为一种考验的仇恨。因此,真正的家庭纽带关系并不是血缘纽带关系,而是情感共鸣和心意相通的纽带关系,这种纽带关系使得灵性在道成肉身之前,道成肉身期间以及道成肉身之后彼此相连。这样一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两个毫无血缘关系之人比两个拥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在灵性上更像是兄弟。前者可能互相吸引,互相寻找,喜欢待在一起,而后者可能互相排斥——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对于这一道德问题,只有灵性主义的多生多世才能解释得清楚。(参见第四章第 13 节)

所以说,家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于灵性纽带关系的家庭和基于肉体纽带关系的家庭。前者是永恒的,它会通过净化而加强,并通过灵魂的多次迁移而在灵性世界中永存。后者是脆弱的,就像物质本身一样,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甚至在现世中就会出现家庭的道德解体。这就是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的母亲和兄弟就坐在我身边呢”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言下之意是指,我的家庭是通过灵性的纽带关系建立的,因为“谁执行上帝的意志,谁就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姐妹”。

耶稣的兄弟们对他的敌意在马克的叙述中有明显的体现,他说他们的目的是要以耶稣疯了为借口来控制耶稣。当别人告诉耶稣他的兄弟们来了时,他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感觉,所以站在灵性的角度来说,耶稣会自然而然地将他的门徒称之为“这是我真正的兄弟”。他的母亲和他的兄弟们在一起,所以耶稣对这一教导进行泛化总结,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他养他的母亲对于他的灵性而言毫无意义,也并不意味着他对自己的母亲毫无感情;他在其他许多场合的行为恰恰证明与之完全相反。


灵性所传教义
子女的忘恩负义与家庭纽带关系

9. 忘恩负义是自私自利最直接的结果之一。这总会令诚实的心灵感到憎恶。然而,子女对父母的忘恩负义还有一个更可憎的特点。我们将着重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忘恩负义,以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与所有其他情况一样,针对这种情况,灵性主义在于阐明人类心灵的问题。

在离开尘世时,灵性会带走其本性中固有的激情或美德,然后它会进入灵性世界,或者完善自我,或者停滞不前,直到它想要看到光明。因此,有的人会带着强烈的仇恨和永不满足的复仇欲望离世,而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先进,他们能窥见一部分真相。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激情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以决心做得更好。他们知道,接近上帝的密码只有一个,那就是:仁慈。然而,不懂得原谅他人的罪过和错误,则毫无仁慈可言;心中只有仇恨,而没有宽恕,则也毫无仁慈可言。

接下来,在经过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后,这些灵性看到了他们在世间所憎恨之人,然而,只此一眼,他们心中的仇恨就又死灰复燃;他们反对宽恕,甚至更加反对自我克制,尤其是这意味着要去爱那些可能毁了他们的财富、荣誉或家庭之人。可尽管如此,这些不幸的灵性心里却在颤抖。他们犹豫了,放弃了,内心自相矛盾的情绪让他们困扰不已。如果改善自我的决心赢得了胜利,他们就会向上帝祈祷,祈求善灵在考验的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力量。

经过多年的冥想和祷告,灵性最终受益于利用他曾经仇恨的家庭所赋予他的肉体;他请求指派传达神圣指令的灵性允许自己完成这具肉体原本应在尘世间经历的命运。那么,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他将如何行事呢?这取决于他改善自我的决心有多坚毅。要天天和曾经憎恨之人打交道,这是一个痛苦的考验,如果他的意志不够坚定,有时就会屈服于这一考验。因此,根据他向善或向恶的决心,他要么成为被召唤来与他共渡今生的那些人的朋友,要么成为那些人的敌人。这恰恰可以解释那些仇恨的来源,以及为何有的孩子身上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排斥,而这种本能的排斥似乎毫无先兆依据。事实上,现世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会引起这种反感。要理解它的缘由,我们必须从前世去找原因。

哦,灵性主义者啊!你们要理解人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明白,一个肉体在诞生时,化身其中的灵魂来自于灵性世界,它之所以要道成肉身是为了获得进步;你们要知晓自己的责任,要投入全部的爱以引导那个灵魂到上帝那里去。这就是托付给你们的使命,如果你们忠实地履行这一使命,必会得到报偿。你们给予这个灵魂的关爱和教育将有助于它的自我完善和未来的幸福。记住,上帝会问每一个父亲和母亲:“你为我托付给你的孩子做了什么?”孩子的幸福与否依赖于你们父母,他们若因你们的过错而停滞不前,那么你们所受到的惩罚就是看到他们与受苦的灵性为伍。因此,被悔恨折磨的你们请求弥补自己的过错,请求让自己和孩子重新转世投生,这样你们能就给予孩子更多的启迪和关爱,反过来,孩子也会对你们充满感激,报之以爱。

所以,不要责备那冷落母亲的幼童,也不要责备那忘恩负义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这样,之所以给了你,这并非偶然。它所呈现的是对前世不完美的一种直觉,通过这一直觉可以推断出,你们当中有一个曾经怀有极大的怨恨,或受到过极大的冒犯,而另一个是来宽恕或赎罪的。所以,母亲啊!你要拥抱那个给你找麻烦的孩子,对自己说:我们当中有一个是应当受责备的!教导你们的孩子,让他们在世间改善自我,懂得仁爱,懂得祝福,这样你们才值得上帝赋予母性的神圣欢乐。不过,遗憾的是,你们中有很多人并未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消除他们前世与生俱来的邪恶倾向,而是因为应受谴责的软弱或疏忽大意导致这一邪恶倾向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到后来,你们因孩子的忘恩负义而心碎不已,对你们而言,你们的赎罪从这一世就已经开始了。

然而,这项任务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难。它并不需要世间的智慧。无论是目不识丁之人,还是博学多识之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灵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让世人了解人心存在缺陷的原因,从而帮助人们完成这一使命。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孩子们就会表现出他们从前世带来的向善或从恶本能,对此,我们有必要好好研究。所有的邪恶都源于自私自利和傲慢虚荣,所以要细心观察透露这些恶行种子的蛛丝马迹,并且要小心对付,以免它们变得愈发根深蒂固。要做个好园丁,在那些有缺陷的嫩芽刚从树上长出来时就立即将其砍掉。如果任由自私自利和傲慢虚荣发展,就不要惊讶于你日后会得到忘恩负义的回报。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道德进步已尽其全力,却收效甚微,那么他们无需自责,可以心安理得。他们难免会为自己付诸努力却徒劳无功而感到心痛,对此,上帝会为他们预备一个莫大的安慰,这一安慰是确信无疑的,只不过会推迟给予——即他们在这一世开始的工作,会在下一世收获成果,终有一天,那曾经忘恩负义的孩子将用爱来报答他们。(参见第八章第 19 节)

上帝从不将考验强加给那些虽主动请求,却能力不足之人;他只允许本人有能力完成的考验。对于那些未能成功之人来说,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意愿,因为有许多人非但没有抵制自己的邪恶倾向,反而以此为乐。正因如此,痛苦的泪水和哭声在后一世中被保留了下来。所以,赞美上帝的仁善吧,因他从不关闭悔改的大门。行恶之人终有一天会厌倦苦难,他们的傲慢虚荣终有一天会得到控制,那时,上帝会张开天父的双臂,拥抱那个曾经自暴自弃的浪子。你们要好好听我说,严酷的考验若是出于对上帝的爱而被接受,几乎总是标志着苦难的结束和灵性的进步。有一点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想失去这种考验的成果,不想再从头来过,那在最后一刻到来时就不要抱怨。不要抱怨,要感谢上帝给了你成功的机会,从而给你胜利的奖赏。然后,当你离开世间的旋风,进入灵性世界,你将像凯旋的战士一样受到称赞。

在所有的考验中,最艰难的莫过于那些关乎心灵的考验。有的人能勇敢地忍受悲惨的境遇和物质的贫乏,却屈服于家庭的痛苦,屈服于其所爱之人因忘恩负义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哦!那是怎样难以言喻的心碎啊!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能理解邪恶的根源,确信即使痛苦漫长难熬,绝望也不会永无尽头,因为上帝不希望他的造物永远受苦——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彰显道德的勇气呢?你知道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有摧毁内心的邪恶根源才能缩短你的痛苦——还有什么能比这一想法更令人欣慰、更令人鼓舞呢?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你的眼里不能只盯着今生今世;你应在前世与来生的无限循环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盘旋飞升。然后,上帝会向你显现他的伟大公正,你要耐心等待,因为你知道世间的怪物是何方神圣,也知道你在尘世所受的伤害不过微如抓痕。有了对全局和整体的认知,家庭纽带关系便会散发出其真正的光芒。它不再是维系家庭成员的脆弱物质纽带关系,而是灵性间持久的纽带关系,它会随着灵性的净化不断延续和加强,而不会因轮回转世破裂中断。

志趣相投、道德水平相当、情感相合的灵性会聚集在一起组成家庭。在经历尘世的迁移时,这些灵性会寻找彼此,以便他们能像在灵性世界一样聚集在一起,这样一来,具有统一性和同质性的家庭由此诞生。即使在游离期间暂时分开,他们也会在日后找到彼此,并为彼此最近的进步而高兴。但既然他们不能只为自己而工作,那么上帝会允许较低级别的灵性与他们一起道成肉身,以便接受他们的忠告,以他们为良好的榜样,从而实现低阶灵性的自我进步。这些低阶灵性有时会引起麻烦,但这正是考验所含的要素之一,也是任务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欢迎这些灵性成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来帮助他们吧,然后,在灵性世界,这个家庭会因为拯救了被遗弃之人而感到高兴,而这些人反过来也能拯救别人。((圣·奥古斯丁,巴黎,1862 年)